自从有了二宝静静,妈妈真是忙得焦头烂额。和大宝瑶瑶不同,瑶瑶从小就是个小淑女,乖巧听话,从来不给妈妈添麻烦,也正因为瑶瑶太乖巧,所以爸爸妈妈才毫不犹豫地又迎来了第二个新成员。可没想到,这二宝虽然取名叫静静,却是个比小子还闹腾的小闺女。尤其让妈妈头疼的是,这静静自己闹腾也就算了,还常常把乖巧安静的瑶瑶也带得不安分,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周末休息在家,妈妈招待前来拜访的朋友,瑶瑶在一边自己乖乖地看童话书,静静则在小房间里睡午觉。本来一切都很平静,可静静午觉一醒,麻烦就接踵而至了。
一开始,静静只是在屋里瞎转悠,过了一会儿直接抢了瑶瑶的童话书,把瑶瑶拉到了钢琴前,两个人开始在琴键上乱敲。听着一阵阵的噪音,妈妈回过头大声冲女儿们喊道:“不许再弄钢琴了,停下来,噪音吵死人了!”
听到妈妈的批评,瑶瑶有些沮丧,低落地抱着布娃娃乖乖坐在了角落里。静静则不高兴地吐了吐舌头,回了自己的小房间,不一会儿就抱着个皮球出来了,又开始拉着瑶瑶闹腾起来,抱着小皮球拍来拍去。
妈妈刚打算继续训斥女儿的时候,被朋友制止了,朋友对瑶瑶妈妈说:“不要总对孩子说不许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你想制止孩子做一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
说完,朋友转头笑着对瑶瑶和静静说:“小美女们,帮阿姨一个忙好不好呀?去看看阿姨放在隔壁房间梳妆台上的包包里有什么好东西!”
听了这话,静静马上把小皮球塞到瑶瑶怀里,自己兴冲冲地跑进了隔壁房间。没一会儿,静静就兴奋地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两个漂亮的布娃娃,兴奋得又叫又嚷。
朋友又继续笑道:“小美女们,这样子,如果你们能乖乖地保持安静,并且给这两个布娃娃换上漂亮的衣服,扎上可爱的小辫子,那么阿姨就把这两个娃娃送给你们,好不好?”说着,朋友示意妈妈翻出了许多好看的小布片和小丝带递给小姐妹。
之后一个多小时,瑶瑶和静静都乖乖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布娃娃,没有再发出任何吵闹的声音。看着一直闹闹腾腾的女儿变得这么乖巧听话,妈妈心中颇是感慨。要知道,以往为了让女儿乖乖安静下来,哪次都是免不了一场训斥和吵闹的。
此后,妈妈开始改变对女儿们的教育方式,每当她试图阻止两个女儿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她都会想办法让她们转移注意力,而不是再像从前那样强硬地命令她们“不准”“不许”“不能”。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闹腾的静静也变得越来越善解人意,和瑶瑶一样成了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不能”“不要”“不许”“不准”……父母们总喜欢用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限制,却往往没有耐性去告诉他们,究竟为什么“不能”“不要”“不许”“不准”。毕竟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父母不可能事无巨细都给出孩子一个解释,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训斥,也根本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限制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父母不讲道理”的印象。
所以,当你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解释时,还是把诸如“不能”和“不要”之类的词咽下去吧,试着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你会发现这样做比强迫和命令带来的效果更好。
用新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你不希望孩子做某件事,但却因为一些原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空间来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不妨考虑用其他新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停下正在做的事。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是很容易被分散的,如果你用强硬的态度去命令孩子,训斥孩子的话,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巧妙引导孩子的行为
当年幼的孩子懵懵懂懂地靠近可能造成危险的东西,比如热水瓶的时候,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冲过去,强硬而直接地把孩子抱起来,让他远离危险。这种方法其实并不高明,父母强硬的行为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甚至还可能激发孩的逆反心理。
这时候,父母其实可以先想办法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大声喊他的名字,然后再用其他安全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既能让孩子迅速远离危险,又不会引起孩子反感。
为孩子的行为设定“安全线”
为了孩子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父母应该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设定好“安全线”,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当孩子接受并且习惯了“安全线”之后,自然就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了,“不能”“不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语言也就不会常常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