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二宝小毛之后,琳琳妈妈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既怕冷落了琳琳,又担心疏忽了小毛,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把家里的大宝、二宝都兼顾起来。
其实琳琳今年都已经上初二了,完全可以照顾自己,可妈妈还是不管什么事都不放心,每天出门上学之前都要不断叮嘱:“路上小心,注意红绿灯。”“放学了赶紧回来。”“不要在路上乱吃东西,外面卖的东西不干净。”……
每天放学回来了,妈妈又要不停地“关心”:“今天学校怎么样?老师讲的内容听不听得懂?和同学没有什么摩擦吧?”“中午吃的什么呀?”“我看对门晴晴妈给她请了家教,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听着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琳琳无奈地翻了个大白眼,本来以为有了弟弟小毛,可以分散妈妈的注意力,自己就不必每天忍受“魔音穿耳”了,哪知道现在妈妈更是变本加厉了,没一刻清净……
弟弟小毛心里其实也很苦,他都已经是幼儿园的小男子汉了,可妈妈每天送他去上幼儿园的路上都要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嘱咐:“中午不要挑食。”“不许抢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就告诉老师。”“不许喝冰水,你这几天肚子不舒服。”……
小毛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赶快像姐姐一样上初中,这样就能自己去上学,就不用每天听妈妈不停不停地嘱咐了……
琳琳妈妈的做法,相信很多父母都能理解。
当家里迎来第二个新成员之后,本来就紧巴巴的时间就更不够用了,既要分出时间照顾二宝,又要担心不小心忽略大宝,让大宝心里难受。于是,妈妈们把更多的关爱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希望让孩子们知道,妈妈爱你们,妈妈很关心你们,妈妈不会冷落你们——结果,大宝、二宝都烦了。
一家教育机构曾做过一项调查,内容是孩子们对父母最大的不满是什么,结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孩子都投票给了“父母的唠叨”。唠叨这事,确实可怕,哪怕这种唠叨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
我们一直在强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不要把孩子当成笼中小鸟一样去饲养。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我从不阻拦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从不会去偷偷翻看他们的小秘密,我只是适当地关心、询问一下他们的情况,叮嘱他们一些事情——结果,不知不觉,这种“适当”地关心、询问、叮嘱就变成了让孩子们避之不及的唠叨。
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的唠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笼子”呢?
孩子需要的自由,不仅仅是身体行动上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自由,他们需要父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对于父母来说,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唠叨却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信任他们可以照顾好自己,不信任他们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不信任他们会乖乖的绝不闯祸——因为不信任,所以才一遍遍重复,一遍遍叮嘱,一遍遍警告!
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坦娅·莎特朗曾做过一项关于孩子卫生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父母们总是对孩子的卫生问题喋喋不休,唠叨不停,那么孩子反而很可能会故意反其道而行,让自己的卫生问题更加糟糕。
由此可见,父母的喋喋不休只会让孩子们越来越厌烦。所以,别再对孩子唠叨了,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吧,也给予他们一片精神自由的天空。
及时打住,叮嘱也得有个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会越来越强,而父母也该开始调整对孩子的管理和约束。尤其是在叮嘱孩子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度,不能没完没了说个不停,更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到。很多时候,孩子远比我们所以为的要更加聪明,也更加成熟,点到即止的提醒远比事无巨细的唠叨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
很多孩子之所以反感与父母进行交流,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父母们总是喜欢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样子,高高在上地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此,再有用的话,在孩子听来也是厌烦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大人如此,孩子也一样。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对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而不是在一边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听进你的话,也才会愿意和你交流。
停止唠叨,给孩子几点实际的建议
很多父母习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来教育孩子,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必要的东西一遍遍向孩子强调,却根本不管孩子需不需要。但事实上,相比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的唠叨,父母还不如给孩子几点实际的建议对他的帮助更大。
比如,当孩子为某作业题苦恼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他找点思路;当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几点建议。
一定要记得,停止唠叨,别用喋喋不休把孩子禁锢在可怕的牢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