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芳是两个小男孩的妈妈,大宝和二宝五官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但性格却大不一样。
大宝相对来说喜欢追求完美,这也跟萧芳的教育有关,因为萧芳把大宝照顾得太精细了,而且一开始就对他给予厚望。这就导致大宝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总是追求完美。比如,他写作业时要求纸张特别干净,不能出现错别字,不能有褶皱,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重新写整篇作业,跑步没得第一名不高兴,考试如果得99分也要大哭一场……
而二宝的性格完全不同,可能因为家里所有的人都照顾他、让着他,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要完成一件事时,他会想很多办法,一一尝试,错了就继续换一种方式,而且从不害怕失败。如果凭自己的力量搞不定,他会请求身边的人去帮忙搞定,而且对于结果如何,他似乎并不太关心。
对此,萧芳经常劝导大宝要学会接受失败,告诉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十全十美,让他减少对自己的压力和要求,但不是说基本的要求不要了,而是让他学会给自己减压。对于二宝,萧芳则会强调要学会承担责任。为此,她经常将一些简单的家务事教给二宝,让他承担完成任务的压力。
朋友们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便向萧芳请教,萧芳回答说:“大宝平日做事小心谨慎,所以我要鼓励他;二宝好勇过人,所以我要约束他。”
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萧芳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很明显,萧芳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并善于区别对待,这就是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有所不同,因材施教就是不能向孩子提出完全统一的要求,而要从每一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承认并考虑不同孩子的个别差异,以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先天个性不同,教育当然也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
是的,教育的目标就是尊重孩子的差异,让所有孩子的个性、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
为此,父母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了解每个孩子的气质特点
活泼好动、内向腼腆、理性沉着……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差异特征,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它使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带有了独特的色彩。
有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还可能有些调皮,妈妈却让孩子“修身养性”,做一个安静文静的孩子。这些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这样的父母就是在抹杀孩子的个性。这种抹杀天性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与家人的情感建立,更不利于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特点时,才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避免对孩子横向比较和按照成人期望去教育。
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
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幼儿期儿童更多会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在自我意识方面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例如,2~3岁是幼儿发脾气的高峰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情绪的能力会增强;再如,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叛逆,这些只是出现特殊阶段的特殊个性。父母不必担忧害怕,总以过来人的身份或是社会上的常规思想和标准纠正孩子的思想和言行,而应该以积极、鼓励、宽容的态度接受孩子,通过关心、帮助、交流,改良孩子的不良个性。
切记,人的个性是在先天基础上,随着后天的经历不断变化修整的,所以我们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人为地“设限”。
个性化要与社会化相协调
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应该得到的重视,尊重孩子的个性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就是培养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但是,在遵循个性化教育原则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共性心理特征,如善良、勇敢、诚信等,孩子的个性想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一致,父母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
任何个性的孩子都有无限潜能,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养,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