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绢非常喜欢猫,在家里养了一只波斯猫。没过几年时间,这只猫一窝生下了7只小猫仔。小猫出生之后,每天拱来拱去地找奶吃,仿佛上演着一部求生大剧。齐绢夜以继日地看护她的爱猫和7只猫宝宝,俨然一副好母亲的派头。“虽然每天照顾它们有些累,但我感觉太棒了,尤其是我发现了一个奥秘。——每一只小猫的个性都不同,有的小猫总是喵喵叫个不停,有的小猫则总是一声不哼,安安静静;有的小猫吃奶时速度非常快,看起来非常饿的样子,有时候还会呛奶,有的小猫吃奶则慢条斯理的;有的小猫总是没完没了地趴在猫妈妈身边吃奶,有的小猫吃两口奶就跑着玩去了,让人怀疑它到底吃没吃饱。”
就这样细细观察了一个月后,齐绢把7只小猫的个性特点都摸透了。“要想养好这些小猫,就是要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按照各自的个性来养育。”
明明是在讲人类养育子女的事情,在这里,我们怎么谈论起养猫了呢?别急着质疑,要知道这套理论完全可以套用到人类育儿上,而且绝对适合。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长大以后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是后天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所塑造出来的。但相关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已具有天生的特点,这些特点组成了每个婴儿不同的个性,并将影响到其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既然孩子可能会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那么父母最好的应对就是细心、客观地观察每个孩子,对他们不同的个性了如指掌,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而不是一视同仁。
要勇于承认差别的存在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别存在,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思维、行事模式,这是他独特的特点,而生命最可贵的就在于这种个性。
可惜,不少父母喜欢将大宝和二宝进行比较,或者让一个孩子向另一个孩子学习,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固然重要,但是成长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人则更重要。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吧,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自信心增强,潜能发挥到最大,进而获得成功和快乐。
“啊,老二和老大的个性还真不一样,老大憨厚老实,比较听话,而老二总是一言不和就哭闹。他这么爱哭,或许不是不如大宝乖,也不是没有大宝懂事,而是想要的东西一定就要得到。”父母需要花时间去准确了解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且学会接受现状,才能减少一些犯错的可能。
包容孩子各自的个性
孩子与孩子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有的孩子好胜、急躁,喜欢冒险和挑战;有的谨慎、内向,胆小怕事;有的喜欢独处,喜欢安静;有的则喜欢人际交往,喜欢热闹的地方……作为父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包容他们各自的个性。
不要对孩子的个性横加评判,因为你一时随意贴个标签,却会塑造孩子一生的性格。
佑佑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每当他玩玩具时,总是不愿跟人打招呼。这时,妈妈就会说:“害羞什么,快跟人问好,胆子大一点……”“怎么不说话呀,你不能这样没礼貌……”还会再三跟别人解释:“我儿子很内向、很胆小。”其实佑佑真的很内向、很胆小吗?不是,他只有在玩耍时才不跟人说话,一是玩耍时他很专心,尚未学会及时地分散注意力;二是妈妈的再三要求让他感到不适和紧张。
久而久之,佑佑真的变得内向胆小了,性格就这样被塑造了。
不跟人打招呼——内向,没礼貌;
学习不好——笨,不聪明;
不好好坐着吃饭——没规矩;
……
当我们把自己的认知想当然地当作事实,并给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片面的评判给孩子施加了影响,让孩子真的变成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
可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孩子都拥有着无限可能,我们只有尽可能少地给他们限制,给他们足够大的生命框架,他们才能尽情地探索和成长。
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比鼓励他的好行为更加重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孩子未来感到焦虑和压抑的风险。
兄弟姐妹绝对是性格迥异的,我们要看到孩子是自己之外的个体,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有能力的个体,既要避免“老二要和老大一样”,又要避免将两个孩子互相比较,相信当你能够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来接受孩子的一切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大宝与二宝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