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儿子去动物园玩耍,其间妈妈用身上仅有的几块现金买了一大杯草莓奶昔。因为担心8岁的哥哥会多喝而不公平,妈妈就让店员提供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然后将奶昔平分为两杯。妈妈拿着两个杯子反复比较了几次,认为自己已经分得很平均了,可是两个孩子却拿着杯子左瞧瞧,右瞧瞧,他们嘴里喝着奶昔,心里却嘀咕着,“哥哥/弟弟那杯会不会更多一些?”
很显然,这位妈妈在尽力维护着兄弟俩的公平,力争平等地对待两个孩子。但这样看似公平的分配,兄弟两个满足了吗?没有!他们在比较到底谁得到的更多,两个孩子并没有完全相信妈妈真的是公平的。
在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偏心,因为不管父母偏向哪一方,都会使另一方的心理失衡,使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同等的,父母不会偏心任何一个孩子,于是凡事都讲究一分为二,极力做到一碗水端平,给他们买一样的衣服、一样的鞋子、一样的玩具,买来的水果也要一边一颗平均分配好,大小胖瘦也要平均分配。
但是一切平均分配,就是公平的体现了吗?错,就像开头的兄弟俩,他们都没有完全相信妈妈是公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需要我们先了解,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一杯草莓奶昔的1/2吗?是一模一样的玩具吗?当然不是,他们更想要的是看爸爸妈妈到底爱谁多一点。
由于年龄和认知的限制,许多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公平的意义,对于深爱父母的他们来说,父母是否公平地爱自己和兄弟姐妹也不重要。他们所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父母最爱的孩子,父母是否还像以前一样爱自己。只有当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父母唯一的爱时,他们才会爱父母、爱兄弟姐妹。
公平是一种很个人化,选择性很强的想法——对一个人公平的事情,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就很不公平。光把一碗水端平还不够,父母越是努力做到公平,孩子就越会在公平问题上小题大做。所以,没有绝对的公平,灵活缔造相对的公平才行,也就是说公平应该是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
比如,在分配面包片时,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6岁和一个3岁的孩子,那么将面包一分为二进行分配公平吗?这显然是不太理想的,如果你给6岁的孩子分2片,给3岁的孩子1片,表面看起来虽然不是均等的公平,但却是最理想的公平,因为这样的分配正好与孩子们的食量相当。
除了这些日常分配之外,许多妈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两个孩子都恨不得尽可能多地霸占妈妈。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无论你怎么做,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让两个孩子全满意!怎么办?其实,时间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某段时间里,你能否让孩子体会到100%被疼爱、被关注的感觉。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拥有独立的亲子关系,也就是说,对于老大来说,他和妈妈的关系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和爸爸的关系也属于他自己。对于老二来说,他和妈妈的关系也属于他自己,他和爸爸的关系也属于他自己,孩子们都渴望和爸爸妈妈单独相处的时间,这会让他们内心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为此,我们不妨趁一个孩子睡觉时,好好和另一个玩玩游戏、聊聊天。或者,你们规定晚上七点到八点,对于老大来说是妈妈时间,对于老二来说就是爸爸时间,每一对父母拆开来,一个人陪伴一个孩子。哪怕我们每天留10分钟与孩子单独相处,把自己完全交给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发自内心地享受和他在一起的乐趣,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某时某刻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各有不同。因此,即使父母基本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在一些孩子的眼里还是会存有不公平。
因此,除了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们还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爱好等,去找属于他的那个独特的点,制造出这样一种感觉:“有些事情,我喜欢和你一起做,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会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爱我”“我在妈妈心目中很特别”,自然也就不会怀疑父母是否偏心了。
比如,在和大宝一起阅读绘本时,你可以趁机说:“弟弟还太小,听不懂这些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吗?和你一起读故事是妈妈最大的享受。”又比如,你可以跟女儿说:“和你一起打扮芭比娃娃有趣极了,哥哥体会不到这种乐趣太可惜了!”……
如果你是那个孩子,当受到父母这样的对待时,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相信,你会完全放下那些委屈,那些因为弟弟妹妹的存在而给你带来的压力,从而完完全全地享受父母带来的快乐,享受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是的,灵活的公平可以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化解孩子们心中产生的不平衡,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和紧张形势自然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