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弟弟拿我的笔不给我,我讨厌他。”
“爸爸,刚才哥哥踩我了一脚,现在还疼!”
“妈妈,妹妹刚才骂我,还不向我道歉,我再也不喜欢她了。”
“爸爸,姐姐占了大半张桌子,没我的地方了。”
……
像这样的告状,作为二孩父母,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而且经常哭笑不得。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吧,但它往往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你认为这不重要,不值得去深究,而两个孩子却整天接二连三地来告状,使你坐立不安,心烦头痛,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相亲相爱。
面对两个孩子的告状,我们究竟该怎么处置?相信这是不少父母都有的疑惑。
要想好好解决这一疑惑,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并处理两个孩子的相互告状,都应该明白,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其实自有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在这里,我们不妨一起来深入探讨,并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确实受到了委屈
很多孩子受到委屈时,比如被哥哥欺负、捉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但如果弱小的一方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就可能产生委屈、愤怒等心理,这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父母求助,通过告状请求父母的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或求得公正裁决,这类告状占了所有“状纸”的大部分比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信任。如果父母认为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深究,孩子会误以为父母对自己不关心,或者对另一方偏袒,进而激化大宝和二宝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应该对那些确实受了委屈又没能力“反抗”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帮助,不管事情大与小都要积极处理,对犯错误的一方给予适当批评,让告状的孩子知道父母处理问题是公正的,做错事情的孩子要挨批评,同时让事情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宝和二宝的矛盾,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
孩子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二孩家庭,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有些孩子表现欲很强,自我评价能力较差,总是期望父母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得到父母的表扬和称赞,却又常常被父母忽视,因而他就借一些小事来告状,他们是在通过“告状”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告诉你——“妈妈,我很棒,请多关注我!”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责备来告状的孩子没事找事,而是应该多关注他们,平时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说一些鼓励和表扬的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错,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进行夸奖:“你确实做得很棒,以后也要这样做!”一句话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心他,看到了他的努力。同时也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告状本身。
但是,不能过多地表扬这类孩子,以免孩子形成爱“打小报告”的坏习惯。
孩子出于简单的是非判断
有的孩子看到兄弟姐妹在做的事情,其实自己也很想去做,但不确定这种行为正确与否,是否在被允许的范围,他们担心做错事,就利用“告状”来探虚实。如果父母对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他会立即模仿这种行为。若父母反对,那么他不仅自己不会做这种行为,而且还会阻止兄弟姐妹。
对于这一类告状,我们平时要多给孩子制定行为规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他们心中有数;也可以将两个孩子叫到一起,让告状者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批评那些不正确的行为。如果对错不太明晰的行为,也可以让两个孩子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使两个孩子都从中得到品行教育。
源自一种损人利己的心态
我们已经知道大宝和二宝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当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对方时,有些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复杂的情绪状态导致的嫉妒行为,他们“告状”时常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希望通过告状贬低对方、抬高自己,让对方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
很明显,这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心态,这种告状堪称“儿童版告密”,是身为父母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实事求是”,而且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姐姐明明做得不错,弟弟却故意告状,那么不妨给弟弟提供一些如何变得优秀的建议,引导他去发现姐姐身上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鼓励两个孩子之间要团结,学会相互尊重和爱护。
由此可见,孩子互相告状表面看起来多是小事,其实动机各有不同,关系到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培养,也关系到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幸福感,以及以此形成的价值观。因此,我们不能轻视敷衍,不可草草了事,而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再根据事情大小做出恰当处理。
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考验成人耐心的,因为在大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在小孩眼里,都是大事。有句话说“教育就是等待”,意思是对孩子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善意,这道理同样适用于解决告状这件事情。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这样就把一个个问题变成了孩子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