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始之前,我决定先和大家分享两则经典的故事:
一天,一位作曲家拿着一份曲谱前来拜访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恳请罗西尼听听自己的演奏并给予意见。
在作曲家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一直认真地倾听,且不时地脱帽致敬。
作曲家演奏完毕,问罗西尼:“您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罗西尼回答。
“真的吗?”作曲家兴奋地追问道,“您脱帽就是对我的极大认可吧?”
“不,不是因为你,”罗西尼回答说,“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一天,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境相当富裕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这位同学指给我看看,亚细亚(亚洲)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扬扬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又在哪儿呢?”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挠挠头,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盯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这位学生汗都下来了,他心里自然清楚,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这时他已然明白,老师苏格拉底这一番询问其实是在批评他,他无比愧疚地说:“对不起,我找不到,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读完这两则故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罗西尼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说,却通过“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的熟人”,巧妙地暗示作曲家的曲谱是东拼西凑的抄袭品;苏格拉底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说,而这位学生却通过他的一番提问和暗示,发自内心的愧疚和反思。
这种不着痕迹的暗示,在我看来,算是非常高明的批评方式了,不仅比直接的批评更有力,而且因为能够激发当事人的反思,所以有着格外好的批评效果。
我们也有必要学会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这种批评,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在生活中,我曾见过暗示批评的奇效:
刚入小学时,我的侄子小勇学习态度很不好,成绩也很差,经常应付作业,甚至让别的同学帮忙写作业,为此经常被批评和叫家长,这让表哥十分头疼。但是到了二年级之后,小勇的学习情况突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绩也飞速进步。后来经过了解,是因为小勇遇到了一位“神奇”的班主任。
那么,这位班主任是怎么做的呢?
刚开学的一天,小勇就因为要同学帮自己写作业遭到拒绝而动手打人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据说他在现场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没错,写这些作业有什么用?全是浪费时间。写得再好,也不一定能考好。”
小勇本以为会被骂个狗血喷头,但班主任见小勇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不仅没有骂他,还招呼道:“小勇,你来帮我查两个字,老师这会儿忙,顾不上。”
“老师什么意思?管他呢,先查字。”小勇疑惑着拿过字典,很快就把那两个字查好并写了下来,班主任很满意,还夸他字写得工整。
过了一会儿,班主任说:“来,你把刚才那两个字默写一下。”
不出所料,小勇写得又快又对。
“你看‘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老师们之所以布置作业,就是为了让你们在写的过程中把知识记得更牢,你说是吗?”班主任笑着说道。
小勇低下了头,很快又抬了起来:“老师,我知道错了。”
从那之后,小勇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他觉得,这个新班主任虽然没有像之前的老师那样严厉批评自己,但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道理。
瞧,用这种暗示对方自我反思的方式去批评,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既不会引起被批评者的逆反心理,又拉近了双方心灵的距离,堪称批评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