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必须……”改为“我建议……”(1 / 1)

一天半夜,我被一位朋友的电话叫醒,他说心里难受,刚成立半年的公司宣布破产了,解散了团队……对此,我感到非常诧异,因为据我了解,这位朋友每天奔前忙后,忙碌又疲惫,对这次创业可谓鞠躬尽瘁,而且当初招聘人才时,我不仅给他提供了不少岗位建议,还推荐了几个可靠的人选。资金到位,人才到位,再加上辛勤的努力,按理说这样的公司没理由这么快破产。对此,朋友的解释是:“原因很多,比如员工积极性不高,业务跟不上去,资金链发生断裂等。”

后来,我得知真相后明白了这些原因都停留在浅层和表象,问题症结在于,朋友不会说话。为了在下属面前树立自己的尊严和威望,朋友批评别人时总会刻意用一种命令的口吻:“这件事情你错了,你必须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的业绩有些低迷,你们必须有所改观”……“我说得有理有据,为什么别人就是听不进去呢?”

我提议道:“要我说,你不要再用命令的口吻。”

“我是领导!”朋友质疑,“领导不就应该命令手下嘛?何况,他们明明犯错了。”

“当你发现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时,该考虑的不是别人哪里不对,而是反思自己劝导别人的方式是否妥当,是否让对方在舒心的情况下听你说话。倘若你总是被人命令着做这做那,你是否也会滋生反抗心理?”

“这是必然的。”朋友不禁回答道,之后思索良久。

周围有些人在沟通时,习惯用“指导性语言”去教导、指正别人该怎么做。虽然,有时“善意的指导”确实对别人有益,但动不动就用“你必须”的语气,凡事都以服从你为标准,这种形式上的劝导只会换来短暂的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你的话自然不仅没有说服力,对方可能连听的兴趣都没有。

在生活中,没有谁会喜欢被命令,这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受尊重。每个人都喜欢展示自己,希望自己处在比别人更优越的位置上,甚至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别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侵略性。但相应的,你有这样的渴望,别人同样有这样的渴望,没有谁会甘愿居于别人身下,成为配角。

可是,只要我们能够稍微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口吻,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把“你必须这样做”替换为“我建议你这样”或是“你觉得这样如何”。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改变,就会完全消除对方的抵触心理,让他更愿意听你说话,并且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妹妹安琳是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平时打交道的都是几岁的孩子。在我们认为,孩子是最好哄的,可有时候孩子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尤其是性格比较执拗的孩子,再加上父母的娇惯,想让他们听话就更加不容易了。你让他们好好坐着,他们就偏要动来动去;你让他们安静地睡觉,可一转眼,他们就和旁边的孩子说起话了……正因为如此,幼儿园的老师们时常被班里的“小恶魔”搞得精疲力竭。可安琳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她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听话,从来就没有特别捣乱的情况。即便出现了一些状况,只要安琳一开口,他们也就乖乖地听话了。

其实,安琳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只不过是改变了说话的方式和语气罢了。

很多时候,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其他老师就会对他们说:“你不要这样做!”“你不许捣乱。”小朋友不好好睡觉的话,其他老师也会哄着他们,可说话却有命令的语气:“小朋友都已经睡觉了,你可不能捣乱了啊!”“如果你不睡觉,我就生气了!”如果想要小朋友好好表现,她们通常也会这样说:“想要获得奖励,你就必须好好表现,这样才能获得小红花!”可安琳不一样,她更喜欢这样和小朋友们说话:“我建议你应该这样做。”“我们是不是该睡觉了,这样一来,下午才有精神哟!”“我希望你能够坐好,可不可以?”

一次,两个小朋友因为玩具而争吵起来,一个孩子甚至动手打了对方。发现情况的安琳立即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我们先停战,好不好?来,谁先来说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被打的小孩说:“老师,他打我!”

另一个小孩则立即辩解说:“是他先抢我玩具的!”

安琳笑着说:“这不是什么大矛盾,没有必要打架,对不对?”孩子们都点了点头。

安琳继续说:“我觉得这个事情你们两人都有不对的地方,一个不应该抢别人的玩具,一个不应该动手打人。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向对方道歉呢?”

听老师这样说,孩子们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便互相道了歉,并且和好如初了。

就这样,孩子的矛盾就轻松地解决了。

上个月,安琳被所在幼儿园评为“优秀教师”,她由衷地感叹道:“命令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越命令他做什么,他就越不做什么。即便他乖乖地听你的话,但是内心也对你和命令产生了反感,所有的听话行为都是出于对我们的害怕,并不是真的心悦诚服。所以,我们应该少命令孩子,多一些商量和建议。”

事情真的是如此,不仅仅是孩子,所有人都是如此,没有人愿意听别人的命令。所以,我们想要更好地与别人交谈,就应该避免用命令的口吻,生硬地命令别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多使用温和的口吻,多说一些建议的话,这样别人才更愿意接受我们所说的话,并且从内心喜欢和相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