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喜欢被赞美的人,那么怎么才能让一句赞美达到最佳效果呢?
我的经验是,获得别人好感的最有效方式不是直接赞美,而是采取欲扬先抑的办法。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落差,这样的赞美会使人产生更大的惊喜,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也就是说,如果想夸一个人,可以先说一点点不好的地方,再说出他的优点,夸赞的效果立即就会提升很多
我并非空口无凭,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阿伦森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实验人一共分为四个四组,让四组人对同一个人给予不同的评价,观察哪一组最能获得这个人的好感。第一组始终采取褒扬的方式,第二组始终对这个人进行贬损否定,第三组则先褒后贬,第四组则采用先贬后褒的方式。结果实验表明采用先贬后褒方式的那组获得了最多的好感,而先褒后贬的方式却是最令人感到厌烦的方式。
“开始我觉得你这人有些高傲,时间长了,我发现你其实随和的。”
“我记得你以前车技一般,现在,怎么车开得这么好?”
“他小时候家境不好,学习也不好,但现在成功且富有。”
“你以前身体不算好,现在这么有活力,真是越活越年轻。”
……
这些赞美的话虽然前面有贬低的意味,但听起来更令人心生欢喜,不是吗?所以,我们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赞美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对方更多的好感。
为了更清楚地进行说明,在这里,我给大家再列举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
唐伯虎是唐代著名才子,才华出众,诗词画作在当时拥有很高的评价,当时的富豪官绅都以得到唐伯虎的诗画为荣。
一次,唐伯虎受朋友的邀请参加当地一名乡绅老太太的六十大寿,由于这家乡绅的子女都在朝廷做官,所以寿宴也宴请了当地的各界名流。酒酣耳熟之际,众宾客纷纷祝贺,说了许多华贵的绮丽贺词。这时,再美好的辞令也显得很平常,这时一位官员提议唐伯虎为老太太作诗一首作为寿礼。
只听,唐伯虎慢悠悠地对着寿星念道:“这个婆娘不是人。”
听到这一句,在场的乡绅名流大惊失色,大家以为唐伯虎醉酒失礼,十分尴尬地看着老太太,而这时老太太的脸色已经变得铁青。
这时,唐伯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又念了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现场尴尬地气氛缓和了下来,有人还连连称赞,老太太的脸色也有了好转。可是,唐伯虎又念了第三句:“生下儿女都是贼。”
大家刚缓和的神经又绷紧了,老太太的儿子再也坐不住了,十分气愤地对唐伯虎说:“今天是家母的六十大寿,请你赋诗一首,如果你不愿意可以拒绝,怎么可以骂人呢?”
唐伯虎示意他不要着急,念下一句:“偷得蟠桃献母亲。”
老太太的儿子一看,顿时怒意全无,连连拍手叫好。老太太十分喜欢这首诗,随后笑逐颜开地叫人装裱后挂了起来。
在这里,唐伯虎采用的就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四句诗有抑有扬,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都是先抑后扬,既有效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又让大家的心理从开始的紧张、愤怒到最后的轻松和欢喜,将整个寿宴推向了**。可见,唐伯虎的才思果真敏捷过人,赞美别人的最佳手段就是欲扬先抑。
明白了“欲扬先抑”的妙处,你不妨也在赞美中多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