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陈墨近来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工作时也看起来无精打采。看到他这种状况,我再三追问才得知他和妻子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两人正在办理离婚手续。
原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陈墨的妻子和母亲有很多不一样的看法,为此两人经常闹出矛盾。为此,私底下妻子常常和陈墨抱怨,有时还会用责备、挖苦的语气说他的母亲。尽管母亲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好,但陈墨也觉得妻子不够体谅老人,因此,关于妻子的埋怨,他都是处于不回应的状态。
“你好好听我说行不行?”
“嗯嗯。”
“可你明明一直在玩手机。”
“我在听。”
“那我刚刚说什么了?”
“我真的在听,你还想怎样?”
“我就知道,你现在一点也不在乎我!”
……
“我明明一直在倾听,她为什么还是不满意?”对此,陈墨深感委屈。
显而易见,陈墨选择以一种躲避的方式处置妻子的埋怨,而不是坐下来好好地和妻子沟通。在他们的相处过程当中,尽管他做到了倾听,但没有给予妻子充足的注意力,没有及时地回应妻子,这才让妻子认为自己不被在乎,两颗心不是靠在一起的,慢慢地他们的婚姻自然亮起“红灯”。
每个人都能倾听,只要我们耳朵没有毛病。在人际互动中,我们不少人也确实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听,但听见对方的声音就是倾听吗?心不在焉地听别人讲话是倾听吗?随声附和“嗯嗯啊啊”的回应,这是倾听吗?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不是。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先观察病人的面色,再用耳朵听病人的声音,用鼻子闻病人的味道,然后再询问病人的病情,最后才是诊脉来下判断病人究竟患了什么病症。之所以需要这样繁复的诊断,是因为很多病症在某些方面都会有相似之处,只根据片面的状况,是很难精准判定病人病情的。
我们倾听别人说话,其实跟医生诊治病人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虽说倾听看上去是一种最省力,最不费口舌的沟通方式,但除了要倾听对方说话之外,我们还得学会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各种动作,这样才更容易在倾听中理解对方的观点,把握对方的心理,抓住有用信息,明白对方表达的重点。
“我明明在倾听,为什么效果不理想?”这是不少人经常问及的问题,这时我会让对方写“听”字的繁体写法——“聽”。这个“聽”字很有意思,各部分的含义是:耳——用耳朵去听;王——说者为王;十——头要正,态度要端正;四——代表眼睛,眼睛要看着对方;一——一颗平稳的心;心——专心、用心。
可以看出,倾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眼睛和心。这也就是说,倾听不同于一般的听或听见,倾听别人说话时不仅要注意说话内容,而且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善于运用微笑、点头、提问题等,及时给予对方回应,这会让对方感到你在倾听他说话,你理解他所说的话,这会给人留下知书达理的好印象,交谈气氛会更加融洽,有助于进一步的沟通。
我的朋友陈虹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但自从步入社会,这一块性格“短板”极大地限制了她的发展,成了她的“心头病”。陈虹也曾努力和自己的性格做过斗争,逼迫自己“假装”成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反倒弄出几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后来,陈虹了解到倾听的重要性,开始试着倾听别人,却依然没有明显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在陈虹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向她推荐一位导师高女士。高女士是个非常温和文静的人,也不喜欢多说话,她只是善于倾听,只要是认识她的人,几乎都非常喜欢和她聊天,对于这点,我个人深有感触。和高女士聊天好像真的有一种魔力似的,让人有一种一吐为快的舒畅和愉悦。
在得知了陈虹心中的困扰之后,高女士邀请她晚上和自己一块儿去参加一个聚会,并告诉陈虹,让她跟在自己身边,看一看自己在聚会上的表现。
晚上的聚会是高女士的一个朋友发起的,那位朋友刚从法国巴黎旅行回来。朋友见到高女士非常开心,兴冲冲地谈起这次旅行:“巴黎简直是人间天堂,浪漫的巴黎圣母院、庄严的凯旋门、神秘的罗浮宫,还有充满时尚气息的香榭丽舍大街。走在塞纳河畔,在路边慢慢品一杯咖啡,简直太惬意了!”
“哇,说得我都心动了,”高女士目光专注而柔和地看着朋友,“你一定非常开心”。
“是的,开心极了。”这位朋友掩饰不住兴奋。
高女士笑着,轻轻拍着朋友的肩:“高中时我们一起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我记得那时你就说希望有天能去法国看看,这回总算是梦想成真啦!真好。要不你和咱们说说呗,你这趟旅行都遇到了些什么事!”
接下来,这位朋友开始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旅行时的趣事,而高女士呢,只在一边认真听着,不时附和几句,再感叹一番,满眼都是羡慕。那场聚会就这样在宾主尽欢中结束了,那位朋友说得兴致勃勃,其他人也听得津津有味。临走时,朋友还恋恋不舍地和高女士约定了下一次相聚的时间!
聚会结束后,高女士问陈虹:“你不善言辞不要紧,你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怎么样?还能回忆起我是怎么倾听的吗?”
陈虹顿了顿,仔细回想,这才发现,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高女士一直在非常专注地倾听,而且不时地用微笑、点头、提问题等给予对方回应,而这传递的是一种肯定、信任、关心乃至鼓励的信息,能让说话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在乎,最终有助于双方的相互沟通。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说话时,如果听者一副爱理不理、漫不经心的样子,那么你的谈兴会骤然大减:“看这个样子,他根本没听进去,算了。”于是,一场谈话只能半途而废。相反,如果你的听众聚精会神地听你说话,边听边点头,并不断地积极回应你,你的心情肯定大不一样:“他对我说的事很有兴趣,我还可以多说些。”“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他能理解我,他是一个值得结交的人。”彼此心灵间的交流使双方的感情距离缩短了,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出。
这一点,希望陈虹早些明白,早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