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和自学,属于两个领域(1 / 1)

有一个叫阳阳的中学生,学习劲头很足,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升初中三年级的那个暑假,为了能够熟悉下学期要学的内容,占领先机,便制订了预习计划。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预习了一个暑假,成绩不仅没有大幅度提高,反而下降得非常厉害。

很多任课老师发现,开学之后阳阳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小动作非常多,作业也很敷衍。为此,我找阳阳谈话,说:“你以前学习很认真,成绩也很好,怎么现在上课就不认真听讲了。”

阳阳回答说:“这些内容我暑期已经自学过了,老师还没讲我就明白了,觉得听课很没有意思。”这时候,我明白了,阳阳预习新知识,却误把预习当成了自学。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没有分清预习和自学的界限。如果中学生们把预习当成了自学,课下自己努力自学,认为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到了课上就放松了自己,不再认真听课——不是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不以为然,就是各种走神、说话、注意力不集中,结果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导致学习成绩快速下降。

预习和自学是有很大区别的:预习只是简单地把新知识过一遍,大概了解知识的范围,熟悉相关知识点,更进一步地发现并标出难点、重点以及自己的疑问。它的目的是为了在老师讲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自己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更集中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提高自己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而自学则是完全地自我钻研,靠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掌握相关知识,培养自己独立学习求知的能力,以便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我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把学习比作与知识交朋友,那么预习就是和新朋友见个面,培养一下彼此的感情,对这个新朋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而自学就不同了,它是通过了解这个新朋友的个性、为人处世方式、思维方法等,努力交上这个朋友。

这其实就是一个把握尺度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超过一个限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关键途径还是课堂,每个老师都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知所讲内容的重要性,了解哪个知识点是难点,哪个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哪个知识点容易出现问题,哪个知识点容易掌握。而课前预习就是为了提前对内容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思路,提高听课的质量和效率。

也就是说,同学们若是在预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钻研。有了疑问,在听课时才有目标和针对性,如此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同学们把预习当成了自学,自己摸索和钻研,求深求全,力求把每个知识点搞懂摸透,或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超过了这个限度。

或许有同学会说:“自学很好啊,可以自己掌握知识,不是有很多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吗?”可是同学们要知道,你的年纪还小,由于思维的局限性,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造成一知半解。因为你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全明白了,听课就不认真了,就忽视了老师所讲的难点、疑点,以及课本上没有的延伸内容,成绩自然就受到影响了。因为你陷入了思维误区,对知识理解错误,之后就很难再调整过来,导致做题失误。

所以,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但是千万不能让它代替课堂听课,更不能认为自己预习了就没有必要听老师讲课了。虽然预习没有同学们想象中的难,但是也并非容易之举,想要更好地预习,同学们还要讲究一些方法,不要把预习当成是自学,也不要囫囵吞枣,太过于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