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问题,就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因此我一直都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但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都不同,基础也有一定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自然也不一样。一堂课只有40分钟,老师不可能在讲课之余还能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在这种时候,“问题本”的存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我最初设置“问题本”的灵感还是来源于班级的“交流箱”。之前说过,为了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我在带每个班级的时候,都会设置一个“交流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意见等写在纸上,放到这个“交流箱”里,我会定期进行查看。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在“交流箱”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提问的是班上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女学生。后来有一次,我正好碰到这个女生自己在教室,我便好奇地问她,有不懂的地方为什么不直接问老师,而要通过“交流箱”的方式来向老师提问呢?
当时,那个女学生红着脸回答我说:“我觉得自己想问的问题可能太简单了,别人都懂就我不懂,所以不太好意思问。写字条的话不用写名字,老师也能看到问题,可能就会在课堂上讲一讲。”
那个女学生的话让我意识到,有很多学生可能和她一样,不提问不意味着没有问题,可能是不好意思提出,也可能是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提问,过后就把问题搁置或者忘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们养成记录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我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让每个人都准备一个课堂“问题本”,专门用来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为了让他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两点要求:
第一,在每次上新课程之前,每个同学都要在预习过程中准备三个以上的问题,记录在“问题本”上。上课前5分钟,通过自愿或点名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准备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再开始讲解新课程,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找寻答案。对于这些问题,我通常都不会直接给出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再统一进行补充。
第二,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要边听边思考,不管想到什么问题,都要记录在“问题本”上,等老师讲完课后,对自己记录的问题进行整理,将没有得到解答的疑问重点画出。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当堂向老师提问,如果课堂时间不足,也要主动在课间或课后解决这些疑问。通常来说,每堂课上我都会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来让大家进行自由讨论,将大多数同学都有疑问的地方指出来进行统一讲解。
除了对学生的这两点要求之外,我自己同样也准备了一个“问题本”,专门用于记录大家提问的情况,以及所提问题的类型和主要涵盖的知识点等。通过这个“问题本”,我可以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在学习方面的情况,也能对每一位同学在学习方面的强项和弱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在每周的班会上,我都会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总结,并和同学们一起评选出本周的“最佳提问”,以此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此外,这样的评选其实也相当于是再次向学生强调所学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有着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