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知半解,要学懂、学通(1 / 1)

每次临近期末考试,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帮女儿复习功课,复习的方式就是我问她答。除了课本上常规的知识点以外,我通常还会问她一些比较“偏门”的知识,以此来训练她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她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问答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之前在一个奥数题集上看到的题目,觉得那道题目出得非常不错,创新性很强,但又不会脱离课本上所学过的知识点,于是我就把那道题出给女儿答。按照我的预期,虽然那道题形式新颖,也具有一定难度,但女儿只要认真思考,应该是能解答出来的。

结果,女儿在提笔算了一会儿也没找到头绪之后,居然一怒之下撂笔不写了,还一副怨怒的样子对我说道:“这又不是课本上的东西,干什么老出这种题来为难我?”

看着女儿闹别扭的样子,我一板脸,严肃地说道:“认真点,这怎么是为难呢?你要是把知识点都掌握牢靠了,再动动脑筋,这道题怎么会解不出来?解不出只说明你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透彻,运用得不熟练。”

如果是以往,女儿可能已经嘟着嘴乖乖继续思考去了,但这一次,女儿却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大声说道:“人家陶渊明老先生都说啦,好读书,不求甚解。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说多读书,没必要去抠着钻研得那么深!”

一听这话,我气乐了,前几天带她去亲戚家玩,她和上初中的表哥在房间里嘀嘀咕咕半天,竟然还顺道学了点东西来和我吵架啊。我斜了女儿一眼,说道:“既然知道陶渊明老先生,那你一定知道陶渊明老先生读了多少书吧?单从这位老先生写的文章来看,大量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还有道家典籍,史书上的东西也不少。这些书你就算没读过,也听过吧?都是些特别有文化内涵的古文。此外,据说这位陶渊明老先生呢,还特别喜欢读那些非常奇特的书,比如什么《山海经》啦,《穆天子传》啦,这些书别说读了,大概你连听都没听过吧?你文化程度差人家那么多,哪里来的自信去和陶渊明老先生相提并论呢?”

女儿被我说的话唬得一愣一愣的,瞪着眼睛看着我,半天没说出来一句话。

我又继续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后头两句是什么记得不?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家说的是,爱好读书,不去抠字面上的意思,但是要理解深层次的含义,每次能从中体会到新的东西,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妈妈让你好好理解公式,你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了吗?当然了,你要是理解了,这题不就做出来了吗?”

女儿不服气地瞪了我一眼,旋即又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默默拿起笔和稿纸转过身去接着算写了,顺便“放出”个背影来表示对我的抗议。

在我教过的学生里,大部分成绩平平、难以进步的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总是“不求甚解”,一个则习惯“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少成绩中等的学生都问过我类似的问题:老师,课本上的知识点我觉得自己都已经学懂了,可为什么每次考试我依然拿不到高分?

事实上,这些学生并没有理解什么叫作真正的“懂”。当你对知识真正做到学“懂”了的时候,那就不叫“懂”,而叫作“通”了。很多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总以为只要背会课本上的公式,做好课本上的习题,就叫掌握了知识点,但实际上,这不过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罢了,距离真正学懂、学通,将其变成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习惯不求甚解的人对知识的掌握是浅显的,他们往往在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之后,就止步不前了。但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则不同,他们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挖和思考,直到把一个个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到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打“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才叫真正的学懂、学通。

所以,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只有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将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难题时,都能做到迎刃而解,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