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多来自粗心,马虎是求知的大敌(1 / 1)

我听过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做事太马虎,不认真,所以考试经常把不该丢的分给丢了。但问题是,抱怨归抱怨,真的从行动上重视起孩子“马虎”这个问题的家长却只有少数。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孩子“马虎”似乎是一种常态,一种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每次念叨几句也就过去了,下次再犯依然如此。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贴标签效应”,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被周围的人贴上某种“词语名称”的标签后,这个人会不自觉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被贴上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也就是说,在孩子眼中,家长无疑是他们生活中的“权威评价人”,当家长反复用“马虎”这个词来形容孩子时,无异于是给他贴了一个标签。之前我们也说过,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是不完全的,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多是来自周围人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士”,比如父母、老师等。因此孩子往往比成年人要更容易陷入“贴标签效应”中。当他们从心理上认同父母的判断,认为自己的确就是父母口中所说的“马虎的人”,相应地,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把马虎的毛病“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我才多次建议家长们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以鼓励代替埋怨,以积极评价代替消极评价,以免对孩子造成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

马虎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问题,通常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责任感缺失、缺乏毅力”等一系列的“副作用”,马虎的毛病拖得越久就越发不容易改正。因此,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负面习惯,一定要予以重视,不要觉得只是小孩子的毛病,引发不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要知道,有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可能影响一生。

一位学生家长就提到,每次她发现儿子有马虎的行为时,都会先找原因,然后再引导儿子及时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向孩子强调认真负责的重要性,但绝不会指责孩子“马虎”。用行动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显然要比用语言指责有用得多。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做事马虎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态度问题。

马虎通常是一种不认真的表现,因为不认真,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所以在学习知识时往往囫囵吞枣,做作业也是凑合完成。

如果孩子马虎行为的成因是态度,那么家长就更应该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了,必须要让孩子知道,马虎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恶习,绝对不能放任不管。

第二,性格问题。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急性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风风火火、忙忙乱乱的,乱中就难免会出错,于是便容易给人留下马虎的印象。

如果孩子的马虎主要是性格问题所引起的,那么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得从性格方面开始着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慢下来,培养孩子形成做完事情后进行检查的习惯,尽可能避免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

第三,熟练程度问题。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并没有马马虎虎的毛病,但在做题时却常常“顾此失彼”,这很可能是因为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关系。通常来说,容易在做题时马虎的,往往是那些对题目一知半解的学生。对题目了解透彻的,已经是熟能生巧,很少出现错误;而对题目特别生疏的,那肯定是步步小心,生怕做错了;只有那些对题目一知半解的学生,才特别容易出现马虎的错误。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帮助孩子有目的地进行复习,熟练掌握知识点才是最关键的。

第四,考试焦虑引发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平时不管是做题还是做事,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一考试就容易犯错误,在一些不该丢分的地方丢分。这种看似马虎的行为,实际上很可能是考试焦虑所引发的问题,不能单纯地以“马虎”来看待。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应该以开导为主,帮助孩子减轻应对考试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明白,分数并不代表一切,考试不过是一种自我检验的手段。只要能丢开心中的“包袱”,以轻松平和的心态应对考试,“马虎”的毛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