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家长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明明在同一个班级,有的孩子除了书本上的东西,什么都不知道,而有的孩子却能像‘百科全书’一样,涉猎到这么广泛的知识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说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为了准备校庆表演时需要用的道具,我和班上几个同学在学校待到天黑才离开,联系好他们的父母之后,我带着几位同学一起走到校门口去等父母来接。当时天已经黑了,学校道路两边的路灯都已经点亮,我们沿着小道往前走的时候,其中一位同学突然跑过来拽住我的袖子,左顾右盼半天之后,疑惑地问我说:“老师,每个人应该都只有一个影子吧?可是为什么我们这里一共才五个人,地上却有这么多影子呢?”
听到这位同学的话,其他学生也都兴致勃勃地凑了过来,在地上又蹦又跳地踩那些影子。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同学的问题,而是告诉他:“老师记得你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对吧?上次班上读书交流会的时候你还带来过。这样吧,回去以后呢,你自己去里面找找答案,然后告诉老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好吗?”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同学果然兴冲冲地跑来找我,告诉了我昨夜他回家之后翻了许久书才找到的答案:因为路灯从多个不同角度照到人的身上,所以人也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产生了许多影子。
除了这位同学之外,昨晚还有三位同学也在场,但他们在回去之后都没有查阅过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位同学找到答案之后,那三位同学中,有一位主动询问了这件事情,另外两位同学则大概已经把这个问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通过这件事,我想家长们所好奇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吧。孩子们知识面的涉猎究竟有多广,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程度。如果一个孩子对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充满好奇,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么他所收获到的知识自然也就比其他人更多一些;如果一个孩子无论见到什么都无动于衷,那么很显然,除了摆在他面前需要学习的东西之外,其他东西也就进不了他的脑海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许多东西也都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好奇的程度并不深,所以在还没有得到答案之前,就已经把这个问题抛诸脑后了。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的时候,不需要任何催促、逼迫,他们也会主动自觉地去了解这件事。而好奇则正是通往兴趣的“大门”,当孩子对某个事情产生好奇时,自然就会对与之相关的一切都产生兴趣。换言之,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广博的知识,热爱学习与探索,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开阔孩子的视野。
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最能激发好奇心的都是那些新奇而富于变化的事物。多带孩子到新的环境中,让他多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第二,鼓励孩子自己寻求答案。
当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好奇之后,家长要尽可能鼓励孩子自己去探寻,去寻求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很多孩子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好奇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家长身上。不管是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所表现出的不耐烦,还是对孩子在探索世界过程中产生的“破坏”给予强硬的阻止和惩罚,都会抹杀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好奇。
我们说过,好奇是通往兴趣的“大门”,所以,家长如果希望孩子热爱学习,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好奇。比如在生活中重现课本上提到的某种知识引发的现象,引导孩子主动通过课本寻求答案;或者搜集课本上某篇文章作者的资料,挑选有意思的让孩子了解,激发孩子对该作者的好奇,进而使孩子对课本上的文章感兴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