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来电,这位家长表示,对我在班级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这件事非常不满。原因是他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加入这种小组非常“吃亏”,相当于是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免费去给学习不好的学生“补课”。
当然,最终这件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学习互助小组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有和这位家长一样的想法的,觉得在学习互助小组中,成员的“获利”是单向的。
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其实都是“好为人师”的。比如我那个懒得动脑筋的侄子明峰,却乐意主动“指导”隔壁的小女孩小果橙拼拼图;班长段晓峰虽然“嫌弃”他的两个组员,却依然愿意担任起“管教”和“指导”他们学习的工作。至于在生活中,这种“好为人师”的现象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这种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有想要得到他人肯定,想要证明自己价值的渴望,而当你发现自己能够在某件事情上成为他人的向导,或者他人因某些需要而向你寻求帮助时,这无疑正是获得肯定和证明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
很多孩子都玩过上课的游戏:由其中一人扮演老师的角色,其他人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就此拉开“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的游戏序幕。每当玩这样的游戏时,老师这个角色往往是最抢手的。可见,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当老师,是一件颇具吸引力的事情。而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之外,教别的同学做题,帮助别的同学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巩固和记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来没上过学的农民,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惊诧,纷纷询问农民究竟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绝招。农民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事实上我并没有什么绝招,我只是让孩子把在学校学会的东西教给我罢了。”
可见,让孩子做“老师”,实际上不仅不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扮演“老师”这个角色对于孩子而言到底都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通过扮演“老师”的角色,孩子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自信心也将获得提升。而在教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对学习的热情,对往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升逻辑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往往比学要更难,因为教的人除了要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之外,还必须有清晰的逻辑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否则是很难让听的人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因此,在学习互助小组中,扮演“老师”角色的学生,实际上要比接受辅导的学生受到更多的考验和训练,而在这种考验和训练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最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教会学生某项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应用知识的方法,才能让他们今后懂得如何进行独立的学习,从而不断获取到新的知识,取得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