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带的班级转来了一名女生,她的性格内向,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下课后,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座位上,不爱和同学们说话,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班里组织活动或者一起讨论问题时,她总显得漠不关心。起初,我觉得这个孩子初来乍到,她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可是过了一个学期后,她依旧与班级格格不入。至于成绩,也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也导致她的性格变得更内向,更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了。
我曾多次提醒这个孩子要融入集体,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我找来了孩子的家长,询问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不愿意与人交流,只要放假,就待在家中不出去。
针对这个学生,我分析了一番,导致她性格内向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群,性格孤僻,不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解决这个难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她多参与活动。所以,此后凡是班级有活动,我都点名让她参加,并且鼓励她和别的同学合作。只用一个学期,她就变得愿意与同学们交流了,学习成绩也慢慢提升了。
在学校中,我发现不少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不愿和同学一起学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孩子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心理问题,这其实都是不合群的表现。不合群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大问题,但不主动地和同学们交流,不能愉快地融入班集体,必然会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和适应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我有时会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三个臭皮匠合力打败诸葛亮的故事,就是希望学生们认识到,学习中如果遇到了难题,在不请教老师的情况下,不妨与同学相互合作,通过共同地学习和交流,相信也能成功地将难题解决掉,并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思考一道难题时,先不说是否能解决,单是解决时间就很漫长,但是多人一起思考时,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也能攻破难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大家各抒己见,各尽其职,集思广益。
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绪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要善于观察,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绪的变化,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倾听来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把握孩子的情绪。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不合群的现象,首先要跟孩子谈谈心,倾听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在与人交往中有哪些苦恼和困难,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二、帮孩子与他人建立友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为孩子创设与朋友合作、分享的机会,引导孩子与他人建立友谊。当孩子体验到对别人友好尊重,能使自己感到快乐时,他就会主动积极地注意与人交往。比如,鼓励孩子和别人一起玩一些需要多个人才能完成的玩翻花、拔河等游戏,或者有意识地提醒他们邀请一些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等。
三、帮助孩子树立集体观念
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懂得,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让孩子知道社会是个大课堂,帮助孩子在群体中树立集体观念。比如,鼓励孩子与同学一起讨论课堂问题、积极地参加各种班级活动,有意识地让他竞争比赛名额等。这样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对改变孩子的孤僻、不合群是非常有利的。
在教育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开展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如果合作学习组织不好,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合作学习一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目标不明,任务不清。顾名思义,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任务也分得不清楚。这就导致多数人茫然无措,少数人在学习。时间浪费了,知识却没学到。
无人监管,没有规则。没规矩就没有方圆,如果多人在一起学习而不遵守纪律,很有可能会把学习当成了闲聊。或是各吹各的号,各干各的事。
好生包揽,差生旁听。一个学习小组里,如果成员之间学习成绩相差太大,就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是主角,占据了所有的发言机会,而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发言权,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旁听者。这样的话,差生不仅提高不了成绩,也会不加思考,逃避学习责任。
协调不力,讨论无序。有讨论就会有分歧,有分歧就可能演变成争辩。这时候,如果没人去协调的话,大家可能会争论不休,也可能会发生争吵。以至于问题没有解决,学习氛围倒先被破坏了。
不管是学生自己组织学习小组,还是老师或家长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一定要注意我点出的几个问题。我为班级的学习小组搭配成员时,会从学生的性格、成绩、性别、人数等方面来搭配,以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此外,我还会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便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充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