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习题中,总能碰到一些计算量大的计算题。遇到这样的题时,我会提醒学生们先不要急着拿笔计算,要先观察一下题中有什么技巧和规律,因为这类题很少会让学生死算,它往往是考查学生的速算能力。
速算是小学数学中一种神奇的算法,也称“简算”“快速计算”,是口算与笔算结合下的产物。速算主要依靠速算定律去计算,对学生的要求极高,不仅要熟练掌握速算定律,而且还要具有敏锐的数感和活跃的数字思维。
我在这里举一个经典例子。
一天,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生病了,朋友们都去看望他。为了给他解闷,有人给他出了一道乘法题——“2974×2926=?”
爱因斯坦几乎没有思考,他立马报出了正确答案:“8701924。”
朋友吃惊不已,爱因斯坦怎么会算得这么快?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为爱因斯坦的高智商点赞吧!其实,爱因斯坦在这里用的就是速算法。他观察了一下题目,发现74+26=100,所以就先用2900×3000,算出答案等于8700000,而74×26=(50+24)(50-24)=50×50-24×24=1924,把两个答案加在一起,就得到了8701924。这种速算法其实就是乘法分配率。
小学数学速算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运算、推理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查学生计算与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该具有速算能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们的速算能力呢?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练习速算基本功——口算
口算是速算的基本,是速算正确率的保证。练习口算时,不能单一地追求速度,要弄清楚算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基本方法,为速算打下深厚的基本功。
二、熟练掌握速算定律
速算定律是速算的理论依据,学好速算,就要掌握速算相关的公式、法则、规律等等。在记忆这些定律时,还要弄明白定律的特点。
三、整理归纳多种速算方法
在速算时,除了运用速算定律,也可以加入其他的速算方法来辅助计算。比较常见的速算方法有凑整法、分解法,以及速算技巧。
凑整法是根据题的特征,运用计算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使用最多的有连加凑整、连减凑整、连乘凑整。
连加凑整是算式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的话,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调换位置后再进行计算。例如“24+48+76=?”,观察题中数字的特点后,可以调换成“76+24+48”。
连减凑整法是从被减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数的话,可以把减数先加,然后再减。例如“164-13-7=?”,可以先将13加7,得出整数20后,再用164减2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连乘凑整道理一样,如果发现算式中有数字相乘能得整数,就用乘法交换率调换位置。例如“25×17×4=?”可以调换成“25×4×17”,先算第一步,然后再算后一步。
分解法其实就是将算式中的特殊数拆解,然后分别与另外的数运算。例如“25×32×125=?”可以分解为“(25×4)×(8×125)=100×1000”。
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速算技巧有三个:
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例如“48×52=2500-4=2496”。
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其中有一个十位数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得到的积做两个数相乘的积的百位、十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的积作为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例如“14×16=224”,其中“4×6=24”,24分别作为个位、十位,“(1+1)×1=2”,2作为百位,即可得到答案224。如果两个个位数相乘的积不足两位数,则需要在十位上补0。
利用“估算平均数”速算。例如“712+694+709+688=?”,观察算式得到平均数700,将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累计,可得12-6+9-12=3,最后计算为“700×4+3=2803”。
最后,还需要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例如乘法口诀表、圆周率、1至20的平方数、20以内的质数表等等。当孩子掌握这些知识后,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多种多样的速算练习。当然,数学中的速算技巧远远不止这些,相信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讲了许多,孩子们应该自己去积累,去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