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但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甚至说不能敏感地察觉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时受了委屈,情绪不高,闹着要回家。可父母没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只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孩子的行为上——无缘无故不高兴,非要闹着回家,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于是,孩子的内心更委屈了,开始哭闹、愤怒,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为,其实希望借此引起父母对他们的理解和关心。
一方面,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绪,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使得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和讨厌;另一方面,父母觉得孩子无理取闹、顽劣、不听话。这无疑极大可能地导致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一日和朋友聚会,朋友小吴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和孩子相处,便带上了孩子参加聚会。开始孩子很乖巧,安静地在妈妈身边喝果汁、吃甜点,可突然间,孩子便不安稳起来,一会儿要求妈妈给自己夹菜,一会儿要求妈妈带自己上卫生间,一会儿又跳下凳子到处乱跑乱跳。
小吴和朋友们正聊得起劲儿,见孩子如此不听话,便严肃地命令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如果下次再这样,我就不带你出来了!”
听了小吴的话,孩子感觉很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接下来,小吴继续和朋友们闲聊,说自己的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却没有对孩子说一句话。这时,我看到这孩子低着头,时不时还瞄一瞄妈妈,想要说话却不敢开口。
我悄悄地走到孩子身边,问道:“你是不是想和妈妈说话?”孩子点了点头。
我问道:“你想要什么?我可以帮助你!”可孩子却摇摇头,只是说:“我只想和妈妈说话。”
这时我才了解,孩子之前频繁打扰妈妈其实就是想博得妈妈的关注。因为小吴一直和朋友们聊天,忽视了她的存在,所以她情绪很失落,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注意。但是小吴只顾着和友人说话,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事后,我和小吴好好地谈了一次,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她说:“我平时比较忙,很少耐心地陪伴孩子。即便陪伴了,也只是关注她的行为,如此看来,我是真的错了。”
是啊!如果单看孩子的行为,我们会觉得他们时常胡闹、不听话,可事实上,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孩子的情绪。一旦我们无法读懂孩子的行为,那么就可能使得其情绪无法正常释放和发泄,甚至因为被父母忽视、冷待而变得不安、焦虑,直至做出极端行为。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案例:一名小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内心惭愧、痛苦、后悔,可父母不仅不给予安慰和鼓励,反而对他责骂、挖苦、打骂。结果,这名小学生悲愤不已,选择了跳楼自杀;10岁男孩学习压力大,每天都上数学、英语、美术、足球等培训班,身体和心理都感到异常疲惫。当他向父母述说自己感觉累时,父母不仅无法理解孩子,反而训斥他不知道努力,结果孩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的情绪都是由内心而发的,无论是喜悦、快乐、幸福,还是沮丧、愤怒、悲伤、烦躁,都是孩子内心最真实情感、心理状态的反应。可若是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释放,或是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发泄,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就会受到严重伤害。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就像是压力锅中的蒸汽,一旦不断堆积、压抑,就会有随时爆炸的危险。
所以说,父母应该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关注,读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当孩子情绪不好或是发泄情绪时,不要气急败坏地说:“你又怎么了?”“你不要无理取闹!”而是耐心地询问孩子:“你是不是感觉不舒服?”“你为什么会伤心/愤怒/兴奋/情绪低落……”得到答案后,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疑惑和困扰。
同时,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父母们应该先尝试接受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孩子和自己——任何情绪都是一个人真实感受的体现,是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应,合理地释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才不会让负面情绪始终围绕着自己。当父母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管理好情绪,那么孩子就不会情绪暴躁甚至无理取闹了。同时,孩子还会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更愿意亲近父母。
当然,关注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不是说纵容孩子肆意发泄坏脾气、无缘无故闹情绪。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尊重和接受孩子情绪的同时,应该告诉孩子胡乱发脾气是不对的,然后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孩子才不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