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成长,可陪着陪着却发现自己与孩子的矛盾越来越多。其实,这种情况大多都是因为这些父母的陪伴只是命令、管教和监督,却很少真正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及耐心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据某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父母没有耐心倾听过孩子说的话,有50%以上的父母时常抱怨不知道孩子整天想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即便有沟通,也只是想要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家庭教育不应该如此,陪伴也不应该如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陪伴是最好的成长。”这句话之后还应该有更重要的后半句,那就是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倾听才是最好的陪伴。
父母的倾听,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情绪,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舒畅。同时,父母的倾听,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被得到尊重和重视,觉得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而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会不断地追求更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相反的,若是父母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诉求,总是让孩子“闭嘴”,或是用敷衍的态度来打发孩子,那么孩子会感觉自己备受轻视,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并不重要。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被看不起,由此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再也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之前我居住的小区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三年级的女孩离家出走了,爸爸直到晚上9点才发现女儿没有回家,而老师和同学都说她放学就回家了,没有人知道她到底去了哪里。
一时间,学校和家长都急疯了,到处寻找孩子的下落。小区的邻居也都发朋友圈、打电话,发动身边的人来寻找这个孩子。最后,孩子在一家网吧被找到,被发现时正伤心、委屈地窝在椅子里发呆。
为什么孩子会离家出走?为什么她情绪又如此低落?其实,这与父母的缺少沟通和倾听有很大关系。女孩的父母离婚了,她跟着爸爸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爸爸工作忙碌,每天都早出晚归。而奶奶年纪大了,平时照顾她的生活都有些吃力,更别说倾听她的心声了。
原本女孩内心已经逐渐走向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敏感脆弱。而之前一天的一件事情就恰好成为她离家出走的导火索:女孩和同班同学发生了矛盾,同学误会她打碎自己的水杯,非要她赔给自己一个一模一样的,如果不赔的话就到老师那里告状。
开始女孩还耐心地解释说水杯并不是自己打碎的,可见到同学持有怀疑态度便不再说话。即便老师耐心地询问,她也默不作声。放学的时候,老师和女孩的奶奶说了这件事情,希望家长和女孩沟通一下,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奶奶自然把事情告诉给爸爸,而爸爸并没有询问女孩,一上来就批评她闯祸、固执。
女孩试图解释,说:“爸爸,我并没有打碎她的水杯,是她误会我了……”
可爸爸却觉得女孩在狡辩,严厉地说:“老师已经和我说明情况了,你怎么还不认错!”
女孩非常委屈,反驳道:“同学不听我解释,你也不听我解释。你们就认定我是错的,好,我就是故意打碎她的水杯,怎样?”
爸爸当然非常生气,把女孩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并且责令她第二天必须向同学和老师道歉。女孩有委屈说不出,只能给妈妈打电话,希望能从妈妈那里获得一些安慰。可由于妈妈那几天工作很忙,没和她说太多话便匆匆地挂断了电话。
就这样,女孩的情绪无法释放,进而第二天选择了离家出走。再次回到家之后,她伤心地对父母说:“你们为什么不听我说话呢?爸爸问也不问,直接给我定罪,还强迫我给人家道歉。妈妈不要我,也没有时间理我!那你们为什么还找我回来!”
女孩的话令父母羞愧不已,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的质问。他们不爱孩子吗?当然不是,虽然他们离婚了,但依然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们却忽视了家庭的破碎对于孩子的伤害,更忽视了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的沟通和倾听。陪伴和倾听的双缺失,让这个女孩心里受到严重的伤害,差点酿成大错。
所以说,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做孩子的听众,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声。当孩子解释自己的错误时,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把孩子骂一顿;当孩子述说自己的委屈时,父母要用心地倾听,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时,父母要给予言语上的关心、行动上的支持。
学会倾听孩子的一切,重视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长并且走进他们的内心。因为倾听才是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