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深意(1 / 1)

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不幸福的父母。孩子刚出生是天真无邪的,每天都露出天使般的微笑,而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下去,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开心——孩子困了,父母哄他睡觉;孩子饿了,父母喂他牛奶;孩子哭了,父母立即寻找原因……

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情感,很多父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愿意走进孩子的世界。每天父母都和孩子说类似地话:“快点吃饭,要不上学就迟到了!”“我和你说多少遍了,不要……”“听话,不要捣乱!”“你再胡闹,我就生气了!”

面对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孩子往往只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慢慢地开始麻木、冷漠,只用“嗯”“知道了”等简单的语言来敷衍父母的耳提面命;另一种则是与父母对抗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慢慢地走向叛逆的道路。

之前在商场听到过父女俩的一番对话:

女儿兴奋地问道:“爸爸,我们今天去哪里玩?”

爸爸面无表情地说:“你不是说来看电影吗?”

女儿接着问道:“爸爸,看完电影之后,我还想去游乐场玩一会儿,可以吗?”

爸爸皱着眉头说:“不行。”

女儿有些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你今天不是陪我来玩的吗!”

爸爸想也没想就反驳说:“我说不行就不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女儿依旧不甘心,还想为自己争取些什么。可此时爸爸已经很不耐烦了,说:“你说要我带你出来玩,我已经说到做到了。你现在怎么还这么多要求,再烦我的话,电影也不要看了!”听了爸爸的话,女儿什么话也不敢说了,只是默默地跟在爸爸身后。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内心是愤怒的、悲伤的。为这位父亲的不耐烦和忽视孩子而愤怒,为小女孩的委屈和失落而悲伤。这位父亲确实陪伴了孩子,带着孩子来看电影,可是他有了解过孩子的内心需求吗?没有。他连孩子的简单要求都一再拒绝,又怎么会想到孩子内心的失落感呢?

长此以往,当孩子被拒绝十次、百次之后,就会关闭自己的内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与此同时,她不会再向父母提要求,更会疏远和冷落父母,之后即便父母给予她关心和问候,她也会用冷漠和敷衍回应。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试想:父母都不尝试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那么又怎么奢望孩子始终对父母敞开心扉呢?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孩子的自尊是脆弱的,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能将孩子越推越远。

同时,如我们之前所说的,父母若是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误解孩子的行为,那么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甚至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前一段时间,萱萱的妈妈给她新买了一辆平衡车,萱萱对它爱不释手,在家里骑,出门陪妈妈买菜也骑。

一天,萱萱的同学依依约她吃完晚饭到小公园玩,萱萱痛快地答应了,并说让同学见识见识她的平衡车。到了公园,萱萱骑着平衡车“炫耀”着,绕着同学转了一圈又一圈。

妈妈耐心地说:“萱萱,你和依依是好朋友,让依依也骑一会儿你的平衡车。”萱萱痛快地答应了,说自己骑完这一圈就教依依。可过了一会儿,妈妈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萱萱并没有从平衡车上下来,便不高兴地说萱萱太小气、不懂得分享。

听了妈妈的话,萱萱立即板起脸来说:“我已经教依依了,可是她有些害怕……”妈妈没等萱萱说完,埋怨道:“你是不是给自己找借口?”

萱萱一下就生气了,发脾气地说道:“这是我的车子,我自己说了算!哼!我就是不想让别人玩!”看到萱萱无缘无故闹情绪,妈妈也生气地骂了孩子一顿。结果,一个美好的晚上就这样被弄得一团糟。

其实,事情变得如此糟糕,原因就在于萱萱妈妈没能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我们也知道,萱萱不愿意把新平衡车借给同学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她小气、自私,而是心里有一些小小的舍不得。如果妈妈好好和萱萱说,她肯定能大方地借给同学。可妈妈却不由分说地批评她,让她在朋友面前没了尊严。要知道小孩子是非常在意尊严的,尤其是在朋友面前更容忍不了父母的批评和责骂。妈妈这样的做法自然激起了萱萱的逆反心理,进而故意和妈妈对着干了。

所以说,父母如果想要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就应该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眼睛和主观臆断来评价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的成就,或者给予孩子多少的金钱和资源,而是父母能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理解。有了这些,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培养出乐观又自信、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