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菲利普·拉金曾说:“他们害了你,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父母并没有读懂孩子的心。因为不懂,父母会觉得孩子的情绪发泄是无理取闹;因为不懂,父母会强迫孩子做孩子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是由于父母觉得这件事情“孩子应该做”;因为不懂,父母会抱怨孩子“不乖巧”“不听话”,甚至无缘无故对孩子横加指责;因为不懂,父母不会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只觉得小孩子哪有那么多心事……
因为不懂孩子,本应该是孩子最亲密、最尊重的父母,却成了害了孩子的人,并且亲手为孩子打造锁住快乐的枷锁。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个情景:
情景一:
维维刚上幼儿园大班,是个乖巧又懂事的男孩,可是自从妈妈生了弟弟之后,他就开始变得淘气、顽皮起来,有时甚至喜欢无理取闹。
之前,维维的独立自主能力非常不错,能够自己穿衣服、吃饭,还时常帮助妈妈拿杯子、擦桌子。可现在他却喜欢粘着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自己做,而且越是弟弟吃奶时,他越会找妈妈“麻烦”。
一天,妈妈推着弟弟、领着维维到公园玩,回来的路上弟弟睡着了,妈妈还拿着很多蔬菜、水果。可此时维维却大声说:“妈妈,我走累了,我要抱抱。”妈妈耐心地说:“宝贝,妈妈推着弟弟,又拿了很多东西,没有办法抱你。你自己先走回家,然后妈妈再抱你,可以吗?”
可维维却不依不饶,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肯动,哼哼唧唧地求抱。妈妈的好脾气被磨光了,生气地训斥道:“你这孩子现在怎么这么不听话!要是你再胡闹,我就打你的屁股了!”看见妈妈生气,维维更是大哭大闹起来。
还有一次,妈妈给维维买了他最爱吃的小蛋糕,回家之后就让他在餐桌上一个人吃蛋糕,然后自己给弟弟喂鸡蛋羹。谁知道没过一会儿,维维就跑了过来,说:“妈妈,这个蛋糕太难吃了,我不吃!我想要吃鸡蛋羹!”
妈妈只蒸了一个鸡蛋羹,便对他说:“宝贝,你不是最爱吃这家的蛋糕吗?为什么不吃了?这个鸡蛋羹是给弟弟吃的,我下次再给你蒸,好吗?”
维维不听妈妈说话,生气地说:“我就要吃鸡蛋羹!我就要吃鸡蛋羹!”
妈妈无奈地说:“维维乖,妈妈正在喂弟弟,一会儿再给你做好吗?”可维维就是不愿意,甚至还要抢妈妈手中的碗,而妈妈生气地批评了他。
接下来,维维越来越不听话,妈妈对他越来越不满,抱怨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
情景二:
洋洋快三岁了,最近总是喜欢和妈妈唱反调,一张嘴就说“我不要”。早上起床,妈妈给洋洋穿衣服,他大声说道:“我不要!我不要!”;吃饭的时候,妈妈给他吃西蓝花,他大声地说:“我不要,这菜好臭!”;出去散步时,妈妈想牵着他的小手,他却大声说:“我不要!我要自己走!”
总之,妈妈让洋洋做什么,他都会头一扭、手一背,然后大声地说:“我不要!”开始妈妈还耐心地解释、哄逗,后来就没有了耐心,便开始严厉地批评他。这下洋洋就更“叛逆”了,妈妈越是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一旦遭到妈妈的批评便大声哭闹。
情景三:
磊磊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可妈妈依旧把他当成“小孩子”,对他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磊磊的书包、房间都是妈妈负责收拾整理,甚至连袜子都是妈妈给洗;与同学外出游玩必须和妈妈报备,回家晚一点儿,妈妈都会接二连三地打电话;妈妈不允许磊磊打篮球、踢足球,生怕他摔了、伤了。
可磊磊已经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想要独立、自由,更想要锻炼自己。他想要摆脱妈妈的照顾,想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自由的空间。
很显然,上面这三位母亲都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甚至没有尝试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维维渴望妈妈的关注和陪伴,他的“无理取闹”只是为了博得妈妈的关注。可妈妈的关注点绝大部分在弟弟身上,根本没有了解他的想法;洋洋的唱反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他想要自己做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妈妈却认为他是与自己作对,只是一味打压他这种“不听话”的行为;而磊磊的妈妈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溺爱孩子,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和自立能力,根本不去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断定,若是这些母亲不能尝试着了解孩子、读懂孩子,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终究会害了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家庭教养的重点应该是掌握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教育。
我始终认为,父母无须成为完美的父母,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孩子说话;父母无需对孩子了如指掌,但是我们必须读懂孩子。读懂了孩子,才能体会他们的不安、兴奋、纠结、失望等情绪,才能知晓他们哭闹、暴躁、安静、孤僻等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给予孩子最好的教养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