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缺失,可能会毁掉孩子一辈子(1 / 1)

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对于每个人来说,亲情、爱情和友情都是内心深深渴望的三大精神支柱。亲情与生俱来,它最普遍却又最难适合。在亲情滋润下的孩子,乐观而幸福,犹如夏日绽放的花朵;缺少亲情温暖的孩子,孤独而坎坷,甚至生活的底色都是灰色,直至长大之后,这种沉重的灰色依旧笼罩着他的内心,让他连欢笑都变得生疏。

这并不是我在危言耸听。亲情缺失,不仅会让孩子处于缺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会给孩子一生的性格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是因为父母的爱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只有在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下,孩子内心的亲情部分才能得到满足,心理发展才能健全。可若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得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那么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变化,甚至导致人格上的缺失和性格上的扭曲。

据研究表明,“情感缺失症”正成为侵蚀孩子心灵的可怕梦魇。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孩子们往往在行为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畸形发展,具体表现为怯懦、恐惧、孤僻、没有安全感、自卑、焦虑、不合群、没爱心,严重的时候可能会脾气暴躁、嫉妒逆反、有暴力倾向或人格障碍等。而“情感缺失症”的孩子绝大部分来源于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把孩子单独留守在原籍的家庭,以及父母整天忙于事业的家庭。

之前在报纸上看到很多相似的新闻:留守儿童时常说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可爸爸妈妈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地奔波,一年也难得见上几次。当别人问他们是否想念爸爸妈妈时,孩子们总是眼圈红红的、哽咽着说:“想,可是爸爸妈妈也需要赚钱啊!他们是为了我们好!”

孩子们懂事得让人心疼,可懂事不代表他们不渴望亲情,不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正是因为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或是自卑,或是叛逆,更有甚者走上错误的道路。

一名10岁男孩进入了叛逆期,每天在学校捣乱、打架,在家里也不听从爷爷奶奶的管教。他叛逆、倔强,对任何人都带有攻击性。老师实在没有办法就通知了他的爸爸妈妈,希望他们能好好地管教他。可当父母教训他时,这个男孩却说出了让父母哽咽地话:“你们骂我吧,至少我还能听到你们说话!平时我总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想找爸爸妈妈撒娇都不能……”

男孩的话让人心酸不已。很多人只看到他叛逆和惹是生非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份痛苦——亲情的缺失在他的内心留下沉重的阴影,让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让他没有安全感,更让他对未来缺少了那份信心和希望。

事实上,很多孩子正是因为亲情的缺失,导致心理和性格上出现缺陷,甚至因此而毁掉自己的一生。缺少爱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孤独自闭之中,由于无法感受到爱,慢慢地他们会产生“被抛弃”的心理投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只会变得越来越强,以至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如何去爱,甚至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可以说,大部分童年缺少亲情的孩子长大后都是不快乐的,他们会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很难与人发展正常的关系。之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我国女留学生的悲惨经历,她非常优秀,以出色的成绩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录取,留学期间成绩也可圈可点。

可就是这样优秀的女孩,却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很多人表示不解。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女孩虽出类拔萃,但是却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非常不幸。

她在自己的博文中说:“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3岁的时候我便开始了一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的独立生活。在幼儿园期间,我经常感到恐惧。我没有朋友,可又是那么可笑地自闭和敏感,别人随便对我说点什么我就当真。于是,我的逆反心理非常强,小学的时候常常跟班里的男同学打架。这种没有朋友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初中。”

很多人说这位女学生的过早凋零是中国教育之觞,是孩子们无法承受压力、父母们过于追求完美的结果。悲痛之余我们不禁想到,若是她的父母能在她童年时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鼓励,驱散她心中的那份孤独和敏感,那么这场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所以,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最好的爱是陪伴,最好的滋养是温暖的亲情。爱孩子,就不要在情感上忽视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在童年缺少爱和陪伴,否则,我们不以为然的一些小疏忽很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用爱和陪伴给孩子的童年增添鲜亮的色彩吧!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让孩子感到被爱,能爱别人。如此一来,他们才有能力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