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三教”(1 / 1)

龙溪到后来虽被李卓吾当作三教宗师来敬仰,但事实上他或者勉强会同三教,或者排斥异端。

龙溪认为,讨论三教,并不能只论其“异”而不论其“同”。他是这样阐述三教之异同的:“二氏之学与吾儒异,然与吾儒并传而不废,盖亦有道在焉,均是心也。佛氏从父母**时提出,故曰‘父母未生前’,曰‘一丝不挂’,而其事曰‘明心见性’;道家从出胎时提出,故曰‘?地一声,泰山失足’,‘一灵真性既立,而胎息已忘’,而其事曰‘修心炼性’;吾儒却从孩提时提出,故曰‘孩提知爱知敬’,‘不学不虑’,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其事曰‘存心养性’。夫以未生时看心,是佛氏顿超还虚之学;以出胎时看心,是道家炼精气神以求还虚之学。良知两字范围三教之宗。良知之凝聚为精,流行为气,妙用为神,无三可住,良知即虚,无一可还,此所以为圣人之学。若以未生时兼不得出胎,以出胎时兼不得孩提。孩提举其全,天地万物,经纶参赞,举而措之,而二氏之所拈出者未尝不兼焉,皆未免于臆说。或强合而同,或排斥而异,皆非所以论于三教也。”(同上书卷7,《南游会纪》)

他把阳明的“良知”二字视为“范围三教之宗”,并且强调:“大抵我师良知两字,万劫不坏之元神,范围三教大总持。”(同上书卷9,《与魏水州》)所以在龙溪看来,良知就是佛之觉、老之玄,只是立意各有侧重,才导致了三教的作用各自相异罢了(同上书卷10,《与李中溪》)。这实际上是认为,由于良知乃“范围三教之宗”,因而若修得良知之学,便可兼得佛老之道。这大概可以说是三教归儒的立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