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乡人有父子讼狱[1],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2]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
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瞍[3]是世间大慈的父。”
鸣治愕然请问。
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瞍底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瞍亦做成个慈父。”(《传习录(下卷)·钱德洪录》)
【译文】
在乡下,有父子二人相互告状,请先生断案。阳明先生的侍者想要阻止他们。阳明先生听了情况,调解这对父子的话还没有说完,其父子二人就互相抱头痛哭,然后离去了。
柴鸣治进来问道:“先生说了什么话,令他们这么快就感动悔悟?”
阳明先生说:“我说舜是世界上最不孝的儿子,瞽瞍是世界上最慈爱的父亲。”
柴鸣治非常惊讶,问为什么。
阳明先生说:“舜常常认为自己是最不孝的人,所以能够孝;瞽瞍常常认为自己是最慈爱的父亲,所以不能做到慈爱。瞽瞍只认为舜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现在为什么他不能令我顺心呢?但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被后妻所蛊惑,仍然以为自己能慈爱,所以就更加不能慈爱。舜只想着父亲拉扯我长大时是何等疼爱我,现在不疼爱了,只是因为我不能尽孝。日日所思的都是自己所做的还不够孝顺的地方,所以更加能孝顺了。等到了瞽瞍对舜感到顺心满意时,又不过是恢复了自己原本就有的慈爱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难得的大孝子,瞽瞍也成了一个慈爱的父亲。”
【解析】
过去,我们喜欢将矛盾划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阳明没有明确提到过类似的分类方法,但是从阳明先生实际带兵为政的行事来看,他心中自有一个依据良知对矛盾进行划分的标杆。在对待穷凶极恶、冥顽不化的土匪时,阳明先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在他眼中这应该就是敌我矛盾,必须雷厉风行,除恶惩奸,解民困于倒悬。
但是面对父子二人相互告状这种民事纠纷,自然就可以断定是人民内部矛盾了,人民内部矛盾重在调解、感化、教育。这节就是阳明如何成功调解好人民内部矛盾的生动一课。阳明先生感化人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非常有效,那就是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初心。儿子刚生下来,父亲将其抚养长大,这个初心出自一种本然之理的慈爱。儿子被父亲养育,恩重如山,也应该还以孝道,以报养育之恩,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人之伦常。但是后天某些人事上的纠纷会让人忘记这个父慈子孝的初心。
阳明引用古人事例,就是让父子二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各自回到自己心灵的原点,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意气蒙蔽了为人父为人子的大义,勿因小怨而失大爱。这里,可以引用另一个类似的案例来解释这种“还原初心”以调节人事矛盾的例子。
汉武帝时,曾经喂养过汉武帝的一位乳母犯了罪,汉武帝一时异常恼怒,要将她送到有关部门按法令治罪。乳母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口舌能争来的事,你若希望有人能帮你,只可这样做,临走时,连连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希望。”乳母记下东方朔的话,等到她进来给汉武帝辞行之时,东方朔也陪侍在汉武帝身边,乳母就在临走之时频频回顾汉武帝。东方朔就冲她喊道:“你还犯傻啊,皇帝现在根本不用吃你的奶了,快点走吧!”就这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汉武帝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随即将乳母叫回来,赦免了她的罪过。
[1]父子讼狱:据《王阳明全集》中年谱所记载,正德五年(1510),阳明先生三十九岁,任江西庐陵县知府七个月。据载“为政不事威刑。……慎选里正(乡村基层小吏),……使之委曲劝谕,民胥悔胜气嚣讼,至有涕泣而归者”即指此事。
[2]柴鸣治:不详。
[3]瞽瞍:舜的父亲,性顽劣,对其子舜不满,数次和后妻以及后妻所生的儿子象相勾结,想杀死舜,舜几次侥幸脱逃后,仍然孝顺地侍奉瞽瞍,后来瞽瞍和后妻、象陷害舜的计划暴露,舜没生三人的气,反而对三人比以前更好,三人感动,从此再不怀陷害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