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座者皆悚然。(《传习录(下卷)·钱德洪录》)
【译文】
一位朋友问:“想要在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财等病根,逐一搜寻出来,清除干净,恐怕是剜肉补疮吧?”
阳明先生严厉地说:“这是我治病救人的药方,真能去除人的病根。像一些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过了十几年,仍然还用得着这个药方。你如果不用,就放在一边,不要糟蹋了我的药方。”
这个朋友很惭愧地向先生道歉。
停了一会儿阳明先生说:“这话想来也不怪你,必定是我门人中有稍微懂得一点儿意思的用这种说法来误导你。”
在座的人都为之警觉。
【解析】
这节提问者提出的“剜肉补疮”的疑问,的确是很有代表性的,可惜的是阳明先生没有给予正面回答。我们先看一个笑话:
某人问医生:“请问医生,我怎么才能活到一百岁?”
“第一,戒酒。”
“我从不喝酒。”
“第二,戒色。”
“我一点儿都不讨女人喜欢。”
“第三,少吃肉。”
“我是个素食者!”
“那你活那么久干吗?”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严肃的笑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名气、财富、女人。现在阳明先生让他将这个也克治了,那个也克治了,岂不等于剥夺了他做人的全部趣味吗?如果心学就是造就出这样了无生趣的人生的话,我不学也罢,相信这能代表多数人的心态。我们再看另一个关于酒色财气的故事,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深究,只取其义理来讨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到相国寺拜访他的好友佛印和尚,恰值佛印外出,苏东坡就在禅房住下,无意中看到了禅房墙壁上留有一首佛印题的诗。其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看后,另有所思,就提起笔来在佛印的诗旁边附和了一首。他写的是: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东坡次日就离去了。又一日,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的陪同下,来到相国寺游览,他们看到了佛印和苏东坡的题诗,感到颇有趣。宋神宗就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何等高才,他随即应命,挥毫泼墨,写道: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宋神宗大为赞赏,也乘兴题写了一首。他写的是: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佛印的诗从个人养生方面来谈,提倡完全和酒色财气相绝缘,完全是佛家一派的思路。苏东坡的诗强调对待酒色财气关键是把握一个度,风格亦道亦儒,不过是局限于个人修身方面来谈的。王安石和宋神宗则从酒色财气对国家的正面作用方面来谈,肯定了酒色财气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
阳明先生让人克治“好名、好色、好货”,关键在于那个“好”字,单纯说“名、色、货”,其实都有合于理的因素在内。王安石和宋神宗的诗就是抓住其中合于理的因素来说的,佛印的诗完全只注意到了“酒色财气”中对人具有破坏性作用的因素,所以主张完全与之断绝,但是这种完全断绝就像倒洗澡水时将孩子也倒掉一样,在道理上难以行得通。苏东坡的观点就显得八面玲珑,滴水不漏,细究起来,其中说的“不醉”“不迷”“不可取”“不生气”实际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克治私欲的一种举重若轻之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