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1]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2]。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传习录(下卷)·黄直录》)
【译文】
“圣人无所不知,也只是知道一个天理;圣人无所不能,也只是能遵循一个天理。圣人的本体明澈豁亮,所以对每一件事都知道其天理所在,便去尽其天理。但也并不是说本体明澈豁亮后,就对天下的事物全部通晓,就全部能做得来。天下的事物,比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数不胜数。圣人也只是做到本体明澈豁亮,又怎么能都知道呢?那些不必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用去求知;那些应该知道的,圣人自然能问别人。像孔子入太庙,每事都要问这类,先前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是‘虽知亦问,敬谨之至’。这种说法讲不通,因为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不必全部懂得。但是他知道一个天理,便自然有许多规矩礼节出来。不知道就问,也是天理的规矩礼节之一。”
【解析】
这节的意思很容易懂,阳明强调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渊博,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通融无碍,智慧才是常用常有的活水,而智慧常驻的根源还在于“知个天理”“能个天理”。天理是比知识(名物度数等)更具有根本性的东西。
汉高祖刘邦能战胜项羽,一统天下,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韩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曾亲口对群臣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吾能用之”这四个字,被刘邦举重若轻地说了出来,而真能用好、驾驭好人,其中又需要多么高超的用人之道,也只有刘邦自己才能体会到。三杰之中,除了萧何是从刚起事时就追随刘邦之外,张良、韩信二人都是从别人那里跳槽过来的。
在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项羽的势头在最初远比刘邦好得多。张良、韩信在自己人生的前半程,都曾经尝试过辅佐项羽,但项羽的问题正是“不能用之”。项羽的个人能力很强——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他的能力也仅仅局限于军事才能方面。群雄并起之初,各以武力争短长,此时项羽恰好如鱼得水。所以,在这场争夺天下的长跑赛中,一开始项羽是拔得头筹的。
正因为项羽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最初的光芒过于夺目,当时不少能人异士都想投靠他而成就大事。张良、韩信就是这批人中的翘楚,但是见面不如闻名,项羽当时如日中天的势头掩盖了他的一个致命缺点——刚愎自用。在项羽看来,自己既然可以破釜沉舟,击败当时最强大的秦朝最后的守护神章邯,让那个宿命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变为现实,就一定可以扫除夺取天下的其他障碍,扫灭六国的强秦都可以击败,天下还有比强秦更可怕的敌人吗?
张良、韩信都曾经在项羽手下度过一段打酱油般的职场生涯,这期间他们的献言进策被项羽挥一挥衣袖,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带走。项羽除了自己的主观臆断,谁的话都不会相信。而豪杰之士的共同特点是,你让他们屈什么都行,但就是别让他们屈才。怀才不遇和老母鸡怀蛋而不能下的感受是一样的——都是憋得慌。最终,张、韩二人先后决定换一个窝去下蛋,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真命天子刘邦。
刘邦这个人,小缺点是很多的,这里仅举一例。他第一次见韩信就是边做足疗边接见的,愣是把肚量大得足以忍受**之辱的韩信气得扭头就走,后来幸亏和事佬萧何两边撮合,韩信才半推半就地同意在刘邦这里干下去。但是刘邦这个人有他最大的优点——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刘邦自述中的“吾能用之”倒是字字不虚。
表面看来,刘邦只是能用人,项羽不能用人,他那边只有一个被称为亚父的范增,还被他活活气死。而“能用人”这一条往深处看,实际是“能个天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刘邦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他知道将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他能从群臣庞杂的意见中选择出正确的去实行,这就是他最大的本事,而这个本事项羽没有。
也就是说,刘邦对于事理(即“天理”的表现形式)有不受主观私欲干扰的洞察。再举一例,刘邦的军队是第一个攻下秦朝首都咸阳的。攻下秦国皇宫后,看到那么巍峨的宫殿和如云般的美女,刘邦走不动了,他对手下说,晚上你们先回军营吧,今晚上我就住在皇宫了,晚饭不用给我留了。此时,人性**逸好色的私欲在刘邦身上表露无遗,但是,马上有下属给刘邦分析了他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刘邦听后,立即克治了自己的私欲,乖乖和众将回军营安歇去了。这就是刘邦心体的通融无碍之处——有过即改。
刘邦的这个特长,正是项羽的软肋。项羽坚信真理都在自己这边,直到乌江自刎,他犹然说是老天爷要亡他,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对别人合理化的建议置之不理,对手下的人不敢放心大胆地委以重任,致使人心涣散,众叛亲离。他自以为击败强秦,天下再没有比强秦更强大的敌人,其实他错了,比强秦更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正是他心中的固执、自以为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拿刘邦、项羽做对比来解释这节,昭昭史实也向我们揭示了良知之学在事功上的大用,老话说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其中的“天”正是阳明先生反复强调的天理,心体只有时时处处遵循天理,才是圣人之道的真谛。
[1]“子入”句:语出《论语·八佾》,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虽知”句:语出朱熹《论语集注》,注引尹和靖语:“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