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致此知(1 / 1)

【原文】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传习录(下卷)·黄直录》)

【译文】

阳明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要致知,只是各自随着自己当下所能达到的程度尽力而为。今天良知的见地到了这个程度,只随着今天良知所达到的见地去扩充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领悟,就从明天良知新的领悟处扩充到底。这样才是惟精惟一的功夫。和人讨论学问,也必须顾及别人所能达到的程度。比如树有这么多萌芽,就把这些(和这么多萌芽相适应的)水灌溉上去。萌芽再成长一些,就又多加些水去灌溉。树从两手合围般大小到双臂合抱般大小,灌溉多少都是根据树所能承受的程度而定的。如果只有一些小小的萌芽,有一桶水在,就要全部浇上去,就会把萌芽浸泡坏了。

【解析】

这节谈做致知功夫的层次问题。虽然良知人人具有,但是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还是千差万别的。从黄直前面就急于探知“知之全体”的情况看,可以隐约感到这位老兄是个急性子,有种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的躁进心态。这其实也是求学之人的通病,都巴不得在立谈之间,洞悉世间的大道,一劳永逸。所以阳明这番论述,正是指示黄直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做积跬步、纳细流的功夫。古人将这种教育方法称为“渐教”,借用《道德经》中的话来总结,就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修心的原则和做世间所有事情的原则是相同的,都要从小处着手,从容易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如果有“好高欲速”之心,那么在修心的征程中,第一个应该被拿来“祭旗”的,就该是这颗“好高欲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