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1 / 1)

【原文】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1],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传习录(上卷)·薛侃录》)

【译文】

阳明先生说:“栽树的人必须在树根上下培养功夫,修养道德一定要在心上下修养功夫。打算让树木长高,必须在树木刚开始生长时就删剪掉多余的繁枝。要想让道德隆盛,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放弃对旁门的爱好。比如爱好诗文,精神就会日渐倾注到诗文中去。其他许多爱好都是如此。”

阳明先生又说:“我这次谈治学,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诸位必须要坚信的,只是立志。学者一心为善的志向,犹如树的种子,不要人为助长,也不要忘记培养,只管培植下去,自然会日夜生长,生机日益完备,枝叶日益茂盛。树木刚开始生长时,有了繁枝,就应该修剪,然后树根、树干才能长大。初学时也是如此。所以,立志贵在专一。”

【解析】

阳明前一句讲人的“外好”妨碍“欲德之盛”的功夫,文意晓畅,无须多言。后一句中值得注意的是“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这句,这里的“无”指什么,“有”又指什么,需要剖析一番。

所谓“无”,指天理纯然之时,无一点人的意思,颇有“本来无一物”的意味。当人完全放弃自己的意思时,任由理之本然自由畅行的景况,称为“无”,这里的“无”强调人的主观意思在面对“天理”时的那种独立无涉的“旁观性”。“天理”从唯物主义哲学角度看,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阳明这里说的“无”,又在无意间触到了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规律所下的定义。

但是阳明先生马上在“无”之后又生出了“有”,“有”指的是人心在主观能动性的选择下,所选择的主动和“无”的天理站为一队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有”。解释这种“无中生有”的最好的目击证人是李耳先生。李耳先生的目击证词体现在他的传世名著《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原文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所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和阳明这里说的“无中生有”异曲同工,阳明的“无”对应李耳说的“无为”,“有”对应李耳说的“无不为”。

可以看到,不管是阳明先生,还是李耳先生,他们无论是提到“无”还是“无为”,必然会有一个“有”或“无不为”永相随。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大的特色,以本然如此的天理为底色搭建好舞台后,必定会有“有”或者“无不为”这种人的作用在其上跳舞。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标榜“冷静、客观、中立、不掺杂人的因素”,这种自我标榜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有些搞笑,颇像一个顽童在和别人玩捉迷藏时,用双手捂上自己的眼睛,然后就对他的小伙伴们说“你们谁都找不到我了”一样。因为无论何种哲学,终归都是人观察之、总结之的,归根结底,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是脱离了对于人的意义而存在的。所谓“唯物”,也只是人所定义的“唯物”而已。

从道理上我们说清楚了“有”和“无”的关系,剩下的就是遵循和切实践行的问题了,所以阳明先生那句“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信得及”,才能“行得笃”,行得笃了,“知”也自然在其中了。

[1]勿助勿忘:语出《孟子·公孙丑》,原文是“必有事焉,而勿正(预期)。心勿忘,勿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