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墨家的交锋(1 / 1)

【原文】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1]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2]。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陆澄问:“程先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既然如此,为何墨子的兼爱主张反而不能称为仁?”

阳明先生说:“这也很难说,主要还有赖于各位自己体会。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然它弥漫于四周,无处不存,但其流行发生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所以它才生生不息。例如,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从一阳开始,而后渐至六阳才能出现。若没有一阳的产生,又何来六阳?阴也是这样,正由于有一个渐进,所以就有个发端处。正因为有个发端处,所以才能生长,因为能生长,所以才不息。就像树木,树刚发芽就是树的生长发端处。抽芽后,长出树干,有树干后再长出枝叶,然后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树芽,怎么会有树干和枝叶?能抽芽,地下一定有个根,有这个根方能生长,无根便会枯死。没有树根从何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的发端处,如同树抽芽。从此而仁民爱物,犹如长出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是让人(对所有人)无区别看待,把自己的父子兄弟与路人同等看待,这自然就没有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又怎么能称作仁呢?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中产生。”

【解析】

此节儒家和墨家的交锋中,最大的看点是墨家的“兼爱”主张遭到了儒家“仁爱”主张的强势阻击。

作为一个儒学信奉者,我不想在这里帮衬着阳明再去踩墨子两脚,而是想从墨家“兼爱”主张发轫的源头来还原一下墨子提出“兼爱”的本意,当然还免不了将其和儒家的“仁爱”主张做一番对比。

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墨子提出“兼爱”,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不能兼爱,列国之间无休止地攻打杀伐,很少有哪场战争是出于正义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一国之私利而相互厮杀。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儒墨两家各自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儒家提出了“仁爱”的口号,墨家祭出了“兼爱”的大旗。

这就像两个产品接近的厂家,各自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后,然后指责对方的产品有缺陷,并宣称自己的产品十分完美一样。儒家“仁爱”的套路是:国君带头实行仁政,然后教化人民,从将仁爱施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达到散布仁政于天下的目的。墨家“兼爱”的套路是:宣传四海之内皆兄弟,对于所有的人,都要一视同仁,提倡互相关爱,反对互相攻打,然后开源节流,任贤使能,达到天下大治。

这两家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后的效果如何呢?先看儒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的主张没有被任何一国采纳,孔老夫子只好广收学徒,以开办培训班为生,期待薪尽火传,以俟后世能发扬儒学。再看墨家,市场反响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实际效果还是有一些的,主要表现是主动组织门徒帮助弱小的国家守城,抵御强敌的欺凌。

但是,后来这两家的命运就有天壤之别了,儒学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管实际上是不是实现了“仁政”,至少每个朝代在口号上,都是以孔子的那套“忠孝仁义”相标榜的。而墨家则遭遇冷落,被遗忘在历史的犄角旮旯,几近失传。

墨家学说虽然几近失传,但是由“兼爱”所衍生的“侠义”精神,却从来没有在民间销声匿迹过,这种“侠义”精神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补充而活跃在民间。司马迁先生就非常推崇这种侠义精神,在他的不朽巨著《史记》中专门开列了《游侠列传》为那些侠义之士立传。

回到这一节,阳明先生对“兼爱”不合理之处的论述,实事求是地来说,完全有道理。“兼爱”的变种“侠义”精神,其主张本来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你和我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关系的亲疏远近,我看着不公平,我就要出头。这种精神可以解人的一时之危,人生在世,谁都难免遇到一时一事之急,此时,侠义之行,无疑是雪中送炭,所以说,这种精神价值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褪色。

总的来说,墨子和孔子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大家还是将产品细化一下,使其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不要搞不必要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了。

[1]墨氏:指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子主张兼爱、非乐、节用、尚贤等。当时其学与儒学并称显学。

[2]六阳: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