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颜子[1]没而圣学亡[2]’,此语不能无疑。”
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3],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4]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有人问:“先生,‘颜子没而圣学亡’这句话似乎存在问题。”
阳明先生说:“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只有颜回窥见圣道全貌。从他那喟然一叹中可以看出。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只有识破了圣道全貌的人才能这样说。‘博文、约礼’为什么是善于教导他人呢?做学问的人须仔细考虑。道的全体,圣人也很难告诉世人其内涵,必须由学习的人自修自悟。颜回说‘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也就是文王‘望道未见’的意思。渴望真理就像从未见过一样,才是真正的见。颜回死后,圣学之正宗就不能完全流传下来了。”
【解析】
这里必须谈一下中国古代“圣学系于一人之存亡”的传统观念。中国一向没有深厚的宗教传统,儒学作为正统的官方倡导的学说,在很长时期弥补着宗教缺失带来的精神信仰上的空白。宗教一般都会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住在天国的神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像基督教中的上帝,佛教中的释迦牟尼等。但是,儒学提倡“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使得儒家思想中对现世的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圣人”怀有极高的期待,而且儒家思想坚信,一代民风的塑造,都可以通过一个“圣人”的道德教化而完成,就是说,通过圣人的悉心感化,他们相信“圣德”会由一个人传给两个人,两个人传给四个人,四个人传给八个人……达到感化民风、化民成俗、实现天下大同的目的。
由于“圣人”所承担的使命过于重大,所以圣人产出量也就低得出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称得上“圣人”的人,基本上在你十个指头没有用完的情况下就可以数完。
孔子,可以称得上一个大家公认的圣人,虽然他的学说在他生前没有发扬光大,但是他的思想确实是彪炳史册,光耀千古,真正做到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至今依然学脉不绝。
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最中意的莫过于颜回,孔子本来指望他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自己的衣钵,将圣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可惜天妒英才,颜回在三十二岁时就去世了,颜回的死对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颜回是唯一一个被孔子认为掌握了道之全体的人。颜回的英年早逝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人的智慧无论多么高超,如果将其放在天地自然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他依然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天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人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干涉到的,这也是整个儒学思想所着力的地方,另一部分是人的智慧和能力所左右不了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难以预料的天灾加之于人的横祸。
在这后一部分天命的巨大阴影之下的所有人类生命,总有一种生如朝露般的悲情之感,佛家沉浸在这种悲情之中无法自拔,道家又醉心于炼丹修道的祈求之中,企图以遗世独修的方式跳出悲情生命的牢笼。唯独儒家,将这种悲情化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奋进途中的背景乐,以一种“先尽人事,后信天命”的谦卑中的刚健与不屈,担当起指引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中至正之任。
另一个悲情的巧合是,阳明先生也有一个可以继承他衣钵的传人,同样是英年早逝,这个人就是徐爱。阳明常常把徐爱比作自己的颜回,他的这个比喻好像成了谶语,徐爱三十岁就身亡。颜回和徐爱的英年早逝,无疑都是儒学发展进程中无法弥补的损失。
而阳明之所以说“颜子没而圣学亡”,是因为他心中的圣学归根结底是人学。人在学在,人去学亡。圣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不是一项发明专利,也不是一种典章制度。他是人的举手投足,是人的音容笑貌,是人的作止语默。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的理论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圣学即人学,人学即圣学。
儒家树立了一个“圣学”的标杆,提出了一个“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最美好的大同世界的愿景。但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种最美好的愿景终归是愿景,从来没有以一种尽如人意的方式实现过。那是不是说儒学就是一种乌托邦的学说呢?
非也!上面我们说了,天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力所能干涉的,另一部分是人力不能左右的。人类真实的历史进程,是天命的这两部分汇聚交错而成的,大同世界从未实现,并不是儒家学说苍白无力,相反,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光辉时刻,无不是天理与人心交融合一时的琴瑟和鸣,而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黑暗时代,又无一不是人的私欲和天理背道而驰之时。
[1]颜子: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中最贤者。不幸三十二岁短命而亡。
[2]“圣学亡”句:在《王阳明全集》的第七卷,阳明说过“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的话。
[3]“博文,约礼”句:语出《论语》,原文是“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望道未见:出自《孟子》,原文是“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