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陆澄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思,固然是私欲,像闲思杂虑,为什么也叫私欲呢?”
阳明先生说:“闲思杂虑毕竟也是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产生的,只要你自己寻找它们的根源就可以发现。就像你心中肯定知道自己没有抢劫偷盗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种念头。你要是对于货、色、名、利等念头,全部像不做抢劫偷盗勾当的决心一样坚定,都消灭了,只剩下清清净净的心的本体,还有什么闲思杂虑?这就是所谓的‘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会‘感而遂通’,自然会‘发而中节’,自然会‘物来顺应’。”
【解析】
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麦田里拔草。草是麦田里非麦类植物的统称,有好多种,其中那些外观和麦苗区别大的很容易辨认,是我比较喜欢拔的类型。但是有一种草长得和麦苗很相似,只有有经验的老农才能分辨清。当时自己也小,来地里干活的次数也不多,老是分不清到底是草还是麦苗,于是只敢拣那些容易辨认的草来拔。
这里陆澄说的“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就是那些外观容易区分的草,闲思杂虑就是那些和麦苗长得相似的草。但再相似,也终归是草,它们只能结出草籽,而不会抽出麦穗。
陆澄这里的问题,是已经在心体修炼上达到一定境界后所产生的疑惑,他对那些容易辨认的草的清除工作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需要探讨一下那些似麦实草的东西了。
但阳明将病根只说成好色、好利、好名三种,并不能涵盖所有私欲的表现形式,只是恰好陆澄就这三个方面来问,阳明就其所问而开其悟。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扩展开来谈,如好怒、好惰、好傲等,凡是性情上的偏私之处,皆是病根。这些偏私之处的共同特点是心没有摆在天理的窠臼里。心稍微游移出天理的窠臼,其在游移天理不远之处的心念起处就是闲思杂虑,由于其偏移天理不远,心中那个负责监察职责的“知”心,往往对这些念头会产生姑息之念。
只这样讲道理过于抽象,举个例子吧,自己知道早上早点起床,活动一下筋骨,有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早上被刺耳的闹钟吵醒时,你看了一下窗外在寒风中摇曳的树枝,又眷恋着被窝那温馨的暖意,在心底对自己说,今天再赖会儿床吧,明天再起床锻炼。在主观私意的“笑脸说情”下,监察机构的内心良知很快被“感化”了。于是,一个在被窝内再赖一会儿的决定很快做出了。赖到再不起**班就要迟到的时刻,你匆匆从**爬起来,做完必须做的事情,开始了你一天的生活。相信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场景。
在**稍赖一会儿,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小小私意,人们甚至不把它当作恶,可以归到闲思杂虑的类别,但是这个闲思杂虑的根在于“好惰”上。喜欢容易的,厌恶难的,这是人的通病,因为其恶很小,且不会对他人或自己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很少有人会在这里纠结太多。但是小恶也是恶,心体不能在此处下力,姑息养奸,便是心体没有“纯”于天理之处。
比阳明更早的三国时的刘备,也很早洞悉了其中的玄机。刘备一生戎马倥偬,没有时间建立一个完备的学说体系,但是他说过的话和阳明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在给自己儿子刘禅的遗训中是这样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但是只要合于天理,虽小而不可轻视;恶虽小,但只要发于私欲,虽小而必去之。一国之君在临终之际这样教导自己的接班人,其中的深意值得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