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而治(1 / 1)

【原文】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1]清穆,六卿[2]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3],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有人问:“心要追求外物,该怎么办?”

阳明先生回答说:“君主清简为政,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大治。心统摄五官,也应该这样。如果眼睛要看东西,心就追求美色;耳朵要听时,心就追求美声。这就像是君主要选拔官员时,就自己去坐在吏部的位置上;要调动军队时,就自己去坐到兵部的位置上。这样的话,岂只是失却了君主的体统?连六卿也都不能顺利行使各自的职能了。”

【解析】

先说“逐物”这两个字,心不能“逐物”,心只能以天理为主,而天理是寂然不动的。人的视听言动,无时无刻不是在动啊!心要守着一个静的东西来应付变动不居的世界,该如何理解呢?

举例子吧,大家常见的门,我指的是那种围绕一个轴为中心开合的门,门在起作用时,也就是在开开合合时,是要动的,但是有一个地方几乎可以认为是不动的,而这个不动的地方,却是这个门动的时候所围绕的中心,不用我说大家也想到是什么了,是门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个例子更形象地解释心的不动和应付变动不休的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了。门在开合时,门轴静止不动,而门的其他部分还必须以这个不动的点为中心运动才行。

门的开合原理给予人的启示就是,“天理”这个东西,无论你是否顺应它,它都是静静地待在那里。这种表述是不是有点耳熟?是的,唯物主义强调,客观规律无论被人承认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阳明只是在这里稍微加了一点东西,他认为客观存在的天理成为人心的主宰时,天理才发散出了璀璨夺目且生机勃勃的光辉,否则那一片客观存在的死寂于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一点,竟然成了一个亘古争论不休的两大哲学流派的分野,直至今日,两派的互相攻击和指摘犹没有停止,何必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身五官和心的关系,就像门和门轴的关系,如果说一扇门的开合要依靠门轴的移动才能实现,那只能说这扇门已经坏了,因为它的轴心已经不牢固了。人心通过指挥五官来与世界进行交流和联系,这个主次关系就是心为君,五官为臣,而心的主宰是天理,只有在顺应天理时才是在致良知。

[1]端拱:端坐拱手,指帝王无为而治。

[2]六卿:明时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都设有尚书,称为六卿。

[3]五官:耳、目、鼻、口、舌。也说耳、目、鼻、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