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 1)

【原文】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与其成为数顷没有水源的池塘中的水,不如成为几尺见方的有源头的井水,因为井水有无限的生命力。”说这些话时先生在池塘边坐着,旁边有口井,所以用此来比喻治学。

【解析】

塘水虽多,却是死水,井水看似没有塘水广大,却常取常有,因为它有源头。阳明用这个比喻,说明人的心体如果没有主宰,就像池塘中的水一样,了无生意。

“数尺有源之井水”中的“有源”正应了古人常挂在嘴边的“为学须有本源”的话头。“本源”指的是归依、宗旨。阳明指的本源自然还是“良知”,这里无非是又把“良知”比作了常取常有、生生不息的井水,将井水和塘水并举而谈,是要讲明人求学不是只要向外求广博就行了,关键还是要依照“良知”准绳立身处世。

曾经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名校高才生,因为一些琐事而走上杀人的犯罪道路。从大众的观点看,这些受了多年教育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谓不广博。但是广博的知识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就犹如“数顷无源之塘水”,而另外有一些人,大字不识一个,但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合情得体,走到哪里都难以被人挑出一点儿错,这就犹如“有源之井水”。

阳明在《传习录》中虽然时时对朱熹的某些观点颇有微词,但实际上,同为儒学宗师级的人物,二人在思想上的共同认知颇多,只是这些共同认知在儒学中作为“共识”较少被提及,所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去,仿佛凸显在我们面前的只剩他们二人的分歧了。

比如朱熹有一首论学的诗,和阳明这里的思想暗通,可以拿来做一个对照:

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趣的是,朱熹在这首诗里面也提到了池塘,前两句的意思是,半亩方圆大小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呈现在眼前,天空的日光和云朵的影子映射在塘面上。读到此处,我们能看到阳明学说对朱熹学说的继承之处,因为阳明经常用明净的镜面来比喻不被私欲所染的人心。这首诗里朱熹看似是在写池塘的水面,实质上还是在比喻清明无染的人心。

诗的后两句先是问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会如此清澈,作者自问自答说是因为有水源不断为池塘注入活水。不论是阳明说的井水还是朱熹说的源头,二人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了要有“活水”,“活水”在阳明这里可以认定是良知之用的转圜无穷,其表现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要时时处处不断吐故纳新。

强调要有新生事物不断注入的思想,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大学》中的第三章,在该章提到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在自己洗澡的器具上刻了这样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他的座右铭吧。

如果把人心比作池塘,商汤认为必须每天都要给这个池塘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心这个池塘的清澈和生机。这句话被郑重记载到儒家的经典文本中,后世的儒家学者也不断对这种日新又新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扬。

事实上,这种思想所体现的永不止步的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特征。当代人常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顽强的延续性举世少见,我认为这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保有这种不断革故鼎新的传统。

历史上每一个盛世,显著特点都是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和包容外来事物,比如最为今人所津津乐道的汉唐两朝,都非常善于从外面吸纳活水。汉朝时候开辟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和西部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唐朝时候万国来朝的气象,更是让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灯塔之国。

明朝的大部分时期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这种注重日新又新、进无止境的文化基因,始终作为“种子”蛰伏在儒学的血脉之中,只是在等待另一个合适的历史时期,再次破土萌发。

当然,这种宏观上的文化特点是这一节内容所引申出来的另外一层意思,单就此节来说,阳明先生是强调从个人求学的角度,务必要时时保持日新又新的致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