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名物度数[1],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2],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3]。”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4]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5]。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6],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有人问:“名物度数,也需要先学习掌握吗?”
阳明先生回答说:“人只要修养好自家的心体,用也就在其中了。如果养好了心体,真的有一个未发在心中,自然就可以发而符合于中节之和,自然就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但如果没有这种程度的心体修养,就算预先熟稔了世上众多的名物制度,也与自己没有切身的关系,只是临时装点一下,自己却做不来。但也不是说将名物制度全然不理会,只是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阳明又说:“人要根据自己的天赋来造就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像夔对音乐,稷对于种植,都是天生的资质和兴趣爱好与所从之业相吻合造就了他们。成就了他们,也是在于他们的心体纯乎天理。具体的运用也都是在顺应天理处而得来的,然后被称为‘才’。达到纯乎天理之处,也就能做到‘不器’。如果让夔和稷互换一下职业,他们应该同样能做到很出色。”阳明又说:“像‘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都是‘不器’的表现。这只有那些能把心体修养得纯正的人才能做到。”
【解析】
“名物度数”在古代已经很烦琐了,在如今这个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名物度数”更是日益月滋,各种稀奇古怪的器物和行当也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看一下大学里学科设置的精细程度,就知道现代人对知识的研究是多么精密、细致了。
不同的行业差异是很大的,俗话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对于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专业知识,阳明是这样看的,“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他强调在自家心体上用功,说来说去还是“欲求物来能照,首先需要镜子明”那套东西,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换了一个探讨的角度。
要注意,“自家心体”和“讲求名物度数”在这里是被作为一个东西来认识的。但是阳明又说“知所先后,则近道”,仿佛又把“自家心体”放置到“讲求名物度数”之前,那岂不是又将其分为两个东西了?不得不说,这里又是一个很容易遭到现代人攻击的学术“漏洞”,讲明这个东西也确实很让我挠头。
现在我们用砍柴刀和柴来做比喻,将砍柴刀比喻为心体,“名物度数”比喻为柴,“讲求名物度数”也就是砍柴。当我们说到刀时,我们不说它是钢,是铁,而说是刀。“刀”这个名称是因它有“砍”的用途而来的,而“砍”的功能必须有赖于其有“砍”的对象而存在,现在我们简化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可以用“刀”砍的东西——这里我们将其指称为“柴”,那么自然就没有“刀”这个名称。也就是说,当我们叫出“刀”这个名称时,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刀所适用的对象——“柴”,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必定有“柴”。这里再将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简化为砍柴,那么“修养好自家心体”就是磨刀的功夫。磨刀不是为了磨刀而磨刀,是为了砍柴而磨刀,为了更好地砍柴,先要把刀磨好,也就是说,磨刀的功夫应该在砍柴之前,也就是阳明说的“知所先后”。磨刀虽然在砍柴之前,但是,刀的真正价值的实现却并不能在磨刀上实现,而是在“砍柴”时实现。所以阳明说“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全然不理会柴,刀又有何用?
有人反问了,你说来说去,好像还是将刀和砍柴分为两个东西谈?那不还是将“自家心体”和“讲求名物度数”一分为二吗?问得好,这正是心学中最大的难点所在。还用“刀”和“柴”来说明,一把刀静静地躺在这里,很锋利的一把刀。它现在躺在那里不动,如果永远不砍柴,我们可以说它是铁,因为它从来没有体现出过刀的存在价值,从“知行合一”的变体“名实合一”的角度看,刀在它的价值没有体现的时候并不能称为“刀”,叫它什么呢?可以叫它具有刀的特性的铁。但是,当这个刀在砍柴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刀就等同于“砍柴”,“刀”是名词,“砍柴”是动词,让人们相信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相等,确实有很大难度。只能这样理解,只有当刀在砍柴时,它才可以被看作一把真正的刀,在砍柴这个动作没有反生时,“刀”其实不是刀,而是铁,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刀”这个东西和“砍柴”这个动作是共生共灭的,如影随形,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这样一来,就可以说刀就等同于砍柴,砍柴也就等同于刀。也就像是说心体等同于“讲求名物度数”一样。
明白了这层意思,就可以理解阳明说的“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的道理,如果两个人的刀都很锋利(心体都纯然于天理),虽然开始时一个人砍的是松木,一个人砍的是槐木,但是两个人换一下来砍,依然没有问题,这也就是“良刀不择木”的道理,也就是“不器”的道理。至于说什么“富贵、患难”,也无非是把对象换了一下,刀够好,都能一一应付。这里化用一则老套的广告语作为结语:刀好,砍柴就好,砍啥啥开,心体倍儿棒!
[1]名物度数:“名物”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等书,是指名号和物色。“度数”也称为“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例如,鸟兽草木之物皆有名,可以称为名物,仪式礼节刑政等规范制度可以称为度数。
[2]中节之和:《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知所”句:出自《大学》,原文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夔(kuí)、稷:夔是古代音乐家,主理乐舞之事。稷即后稷,周的始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经被尧举为“农师”。
[5]不器:器作为一物,可以在某一方面适用,但不能通用,不器就是功用不局限于一方面的意思。
[6]“素富贵”四句:出自《礼记·中庸》里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