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景自现,何须问前程(1 / 1)

【原文】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有人问:“《大学》说‘知至而后意诚’。现在天理、人欲还没能尽知,如何下克己功夫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人若能坚持真正地下克己功夫,则对于此心天理的精深微妙,就会一天比一天清楚,对于心中私欲的细微之处,也会一天比一天更明了。如果不下克己功夫,那就是成天讲废话罢了,天理不会自动显现出来,私欲也不会自动察觉出来。像人走路一样,走了一段才认得一段,走到岔路口时,有了疑惑就问,问清楚了又接着走,才能逐渐走到想要去的地方。现在的人对于已经知道的天理不肯切己践行,已经知道的私欲不肯果断革除,却只在那里发愁对于天理人欲不能尽知,只管闲讲,有什么用?只等到自己已经知晓的私欲克无可克,再来发愁不能尽知天理人欲,也并不迟。”

【解析】

此节重点是强调人要“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后面全是谈“真实切己用功不已”的步骤,事实上是“克己”功夫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所表达的思想就是“活在当下”,也就是阳明讲的“致良知”的实现方式。有人说“活在当下”的思想其实是来自禅宗,实际上,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现实,重视当下,说是儒家的正宗家法也未尝不可。在此处,阳明也是为了让人克服忧虑而说这番话的,他的这番话是回答了某些人的这种忧虑,即:“我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但天理和私欲还没能全部了解,如何克己?”

完全了解天理和私欲,也许只有圣人才可以做得到,心学的终极目的是将一个普通人改造为一个圣人。现在说让你从此时开始到生命终止都要按照圣人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世,肯定会吓坏你;那你就当一年的圣人吧!还是太难;当一个月的?还是没信心;当一天的吧?我尽量吧!这就是普通人面对心学时所表露的最惯常的态度。

阳明说,你不需要当一生的圣人,不需要当一年的圣人,不需要当一个月的圣人,甚至也不需要当一天的圣人,你只需要做好一分钟的圣人,只需要一分钟,只需要一分钟,你还在犹豫什么?快点投入当下的这一分钟吧!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只需要把自己当下这一刻的心拿捏好就行,没有人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没有人能用一天的工夫成为圣人。就在你当下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先从“当一分钟圣人”这最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开始。时间永是流逝,人的心体却难保永久太平,但是你能坚持一分钟不弃天理,相信你也能坚持五分钟,然后再慢慢延长,当一天的圣人,当一周的圣人,一月的圣人,一年的圣人……当你“拿捏”的时间足够长,“拿捏”有一天会成为你的本能,那时,你的心体修养也就日趋成熟了。

如果只需要当一分钟的圣人,你就只要把现在已存的不正之念扭转为端正即可,相信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不是太难。别想太多,天理和人欲伴随着时间老人的脚步会一一登场,现在,你只需要照顾好心体上目前显现的天理和人欲即可。你不需要在眼下就洞彻一切,做你力所能及的最适宜的事情吧!做一个快乐轻松的心学践履者吧!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法门可以带你踏步在“致良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