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诩[1]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要时常心存善念,就是要为善去恶吗?”
阳明回答:“心中存有善念时,就是天理,这个意念是善的话,还用得着(刻意)去思什么善呢?这个意念不是恶的,还用得着(刻意)去除什么恶呢?这个意念就像树木的根芽,立志的人只是常常持守这个善念而已。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是立志形成了习惯而已。”
“精神、道德、言行举动,大多以收敛为主,(适当权变的)发散是(情势所在时的)不得已。天地间的人和万物都是这样的。”
【解析】
这节的关键词是“立志”和“善念”。喜欢万法归一的阳明在这里列了这样一个等式:善念存=天理(存)=立志。这个等式中,“存”和“立”可以认为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那么按照数学中删除同类项的简化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善念=天理=志。这个等式和简化前的等式在意思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善念、天理、志”这些东西都脱离不了人心,说到这些东西时,即使没有刻意提出要“存”,要“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存”和“立”这些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自然而然地蕴含在其中了。
再简单说一下中国古代的阴阳观。阴阳观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相互对立且统一的两极,像太阳和月亮,男人和女人,白天和黑夜等,抽象一点的像大与小,强与弱,高与低,远与近等。总之,类似的事物和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不胜枚举的。提一个看似“弱智”的问题:王守仁先生为什么给自己讲学的地方取名叫作阳明洞,使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如果他将自己讲学的地方叫作阴暗洞,那么我们今天记住的将是一个叫“王阴暗”的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的问题,就像当年牛顿问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一样,简单的问题背后大有文章。
这里我不想卷入那个万年也纠缠不清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终极辩论命题,因为人性的善和恶就像天气有时会艳阳高照有时会急风暴雨一样,这两种形态都是天气的表现形式。所以抽象地谈人性善恶没有任何意义。
回到阳明的“人性本善”立论上来,阳明之所以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从生命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来说,或者从阴阳观上说,凡是生的、活动的、阳光的都可以归于“阳”这一类。相反的,凡是死的、静止的、阴暗的,都归为“阴”这一类。人是动物之一种,为何叫“动物”而不叫“静物”呢?因为生命本身的特征就是生气勃勃,日新又新,生生不息。这才是一切天理、善念、立志等产生的根源,生命不要求积极向上,日新又新,和路边的碎石烂瓦又有何区别?所以,从生命本身的特征来说,求善求上进才是王道,其他任何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只能流于旁道支流。因此,王守仁先生讲学的地方就叫阳明洞,多阳光,多积极向上啊,又是多么能代表生命本身在天地之间那种勇往直前的姿态啊!
那么在阳明看来,人性中的恶又是怎么回事儿呢?阳明的回答看似很滑头,其实很有道理,他认为人心被私欲遮蔽,良善之心被遮蔽了,才产生了恶。为什么说这个回答很有道理,那是因为阳明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上来谈的,而人性本善的立场,从前面所谈可以看出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的大中至正之道。
引用从前农村盖新房时喜欢立的一个牌位上的话“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来比喻。在中国古代神话世界中,所有的神都是姜子牙封的,他是所有神仙的总司令,玉皇大帝见了他,也要矮三分。那么也可以说,在人性的“善”面前,其他的都要矮其三分,就像有人死了,但是大家又忌讳说“死”字,会说“不在了”或者“过世了”,那么这里阳明说人的恶时,表述的方式就是“良善之心”被遮蔽了,这种说法的积极意义和“科学意义”在于,人在“恶”的状态下还能依稀看到“善”的影子,生命不管处于何种阴暗崎岖的境地,都能感受到云遮雾掩背后那一丝“良善之光”在向你招手,你的主观克制力可以在瞬间引导良知重现,而不是在阴霾之中越陷越深。我之所以说“科学意义”,是因为阳明的这种说法从学术的逻辑上来讲也完全成立,没有任何问题。
好了,我们回到原文,上面说了这么多,再来理解原文阳明的回答就没有什么障碍了。人心存有善念之时,才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之时,所以善念对于人心而言本该是常态,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存善念,所谓的“立志”并不是要人心去开疆拓土,去创建善念,而是持守此天理不失的“守成”之道,但是,“守成”就真的比“创建”容易吗?未必。创业难,守成不易,能时刻坚守善念不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要到晚年才敢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这句是说生命的本性是阳性的,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存良善之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但是存良善之心所用的功夫却是“守”,这个“守”字看似缺乏进取心,略有消极之意,但是,最阳刚、最合中正之道的东西,恰恰需要这个看似属于“阴”的范畴的“守”字来呵护。
所以,在修持此心时,收敛却是主要的持心之道,其表现形式很难用言语讲透彻,我说个大概吧:谦虚、谨慎、不抛弃不放弃、不好高骛远等都可以称为收敛。相对应的,发散就是指那些比较激进的、雄壮的、步子迈得大的表现形式。
阳明这里要表达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持守“善念”要不捐细流,勿以善小而不为,类似的意思在《道德经》中就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是教人不骄不躁,夹着尾巴修持的意思。
[1]唐诩:江西新干人,生平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