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1]。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陆澄就孟子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这句话请教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说:“‘中’就是天理,就是‘易’,随时变易,怎么能‘执’呢?必须因时制宜,很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就像后代的一些儒生,一定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没有漏洞,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这正是所谓的‘执一’。”
【解析】
这节的中心点在于阳明提出了“天理”的一大特点,那就是“随时变易”。学过唯物辩证法的我们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有点熟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其中所谓的“发展”用中国古人习惯的表述就是“变易不居”。中国古人没有刻意提出“联系”这个说法,但是“随时变易”这个观点中也涵盖了“联系”的意思。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唯物辩证法学说里,说“联系”是从不同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谈的,说“发展”是从同一事物在时间先后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谈的。那么,阳明的心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也就是说是以人为中心点立论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人心为立足点立论的,考察人和人心,会发现人心的一个特征是具有瞬时性和唯一性,意思是,在同一个时刻,也就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人心只能是在一个“物”上,人永远无法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刻。
尽管同一时刻共同存在的事物是有其联系性的,但是,即使是在处理大体看似同一时间的不同事物时,人也是以一种有先有后的顺序在处理。而人是永远活在当下的,没有人可以活在过去和未来,哪怕是过去的一秒和未来的一秒也不行。这样一来,所谓的“事物间的联系”投射到人心,依然可以认为是“变易”,对于人心的体验来说,从一个物转移到另一个物,不是变易又是什么呢?
既然天理是永远变易的,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结论“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阳明没有说是“因地制宜”或者是“因物制宜”,而只是说“因时制宜”,如我们上面所说,“地”和“物”的转换其实可以用“时易”来涵盖,只说“因时制宜”,已经涵盖了“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
“天理”是随时变动的,“规矩”当然也不可能预先立定,所以,“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这里说的“后世儒者”是一个泛称,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没有弄清楚儒学真义的人。
谈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基本将这节的意思阐释明白了,可是我在另一本古书《三略》中看过一段话,和这节的旨趣异曲同工,如果放在这里,可以与本节相映成趣,互相对照,也可以看到世间的基本道理其实是有限的。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杰出者往往会不谋而合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略》据说是姜太公姜子牙所写,但据研究者考证,十有八九是一部伪书。伪书归伪书,只要言之有物,我们还是可以一看的。《三略》原文:
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治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这段开始说的“柔刚弱强”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时易”时所能采取的行动和态度,“而制其宜”四个字,是让人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柔就柔,该刚就刚,该弱就弱,该强就强,这不正是“无法预先立定一个规矩”的体现吗?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这几句,是描述外部世界形势的特征,事情的征兆没有显现之时,圣人也不知道后面该如何应对,天地之间的前途形势是上帝的秘密,不是人能够预测的。但是,时间的脚步会让开始晦暗不明的局面逐渐清晰,这就是“与物推移”的过程。
此段中最精彩的见解在于“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现实世界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客观存在(从马克思哲学主义的角度),古人说的“一日二日万几”大约包含了这个意思。在很多情况下,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对事物的应对不可能是在信息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样看来,每时每刻人所做出的决定和选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在不完美的状况下企图做出完美的抉择,是不可能的,但是,从人心如明镜般扎实的心学修为出发,是可能的。
在不能全然揭开未来面纱的世界上安身立命,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在事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中随时修正预先的计划,即文中所谓“动而辄随”,这四个字极为传神,但是要知道,这种“辄随”是建立在对已知情况最不掺杂主观偏见的情况下做出的,紧紧把握了现实世界的“端末未见,人莫能知”的特征。在天人应对的关系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动适应性,可谓是一语道出了天人之学的精髓,也揭示了心学被如此众多粉丝追捧的原因。
这种思维方法是把现实世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并且主动承认了人这一主体在天地万物之间的柔弱与渺小。但是在承认这一前提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如水般的智慧应对价值(其实也就是你那颗晶莹剔透的心的价值)。天地万物神妙莫测,瞬息之间事变万端,在这种境况下,人没有甘于随波逐流的被动命运,而是要紧握“因敌转化”这个科学、适宜的四字真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积极适应,主动应对,以完成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功德!
[1]“执中”句:语出《孟子·尽心上》。中,中道,不偏不倚,即中庸之道。权,变通。执一,偏执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