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1]。仙家说婴儿[2],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3]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陆澄问:“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
阳明先生说:“为学要有根本,必须从根本上用力,渐渐地就‘盈科而进’了。道家用婴儿打比方,是善于比喻。婴儿在母亲肚子里还没有成形时,只是纯然的气,有什么知识呢?出生后,才开始能哭,然后能笑,又然后能认识他的父母兄弟,又然后能站、能走、能抓、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因为他的精气一天天充足,接着筋力一天天强健,聪明一天天增长。不是刚出娘胎之日就可以做到这些。所以必须有个根本。圣人能立于天地之间,化育万物,也只是从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生之中逐渐涵养而得来。后来的儒者们不懂格物的学说,见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打算在刚着手时把一切都琢磨个透,哪里有这个道理呢?”
阳明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开始只有根和芽,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跟着就有叶,有了叶然后又有花、果实。刚种下树根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的事情,不要去想叶的事情,不要去想花的事情,不要去想果实的事情。空想又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树枝、树叶、花和果实?”
【解析】
此节谈论的主旨是为学要“循序渐进”。意思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悬想何益”句,是针对人的急于事功的通病说的,克服这种毛病需要有一种“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坚毅与达观。
就我们当下的社会来说,来到书店,会发现琳琅满目的图书中,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那些讲成功学、如何升职一类的书籍。那些打着什么“速成”旗号的书籍,往往最受欢迎。但我可以很遗憾地告诉你,很少有人是通过看这些书取得成功的。
有人说“成功学”是当代社会的一大毒药,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成功学”之毒是毒在急于求成而流于浮躁这一点上。心学的宗旨是什么?诸位对心学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本来这个问题应该在本书开始就来谈,但是结合此节文义来谈更合适。
可能在有些人的心中,心学是中国古代的成功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说也有点道理,但是把心学仅仅看成成功学,是贬低了这门学说。心学的终极目标是化俗为圣,《传习录》可以说是培养圣人的教科书,这样说,估计要吓走心学的不少热心粉丝,但事实就是这样,心学追求的是改变人的气质,其终极目的是造就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志向,心学和这种志向是一脉相承的。心学不是宗教,但是心学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却有一种宗教感情般的执着。这种执着在儒学中被表述为诚敬之心。这个心,可以说是心学基石中的基石,这种心也就是阳明本节所说的那个“本原”。对于那些只想拿心学当成功学的人,我只能说你这个想法在心学面前太卑微了,因为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成功,在心学那里充其量是一个人人格完善后所收获的赠品。
王阳明先生,按照当代西方某些人的观点来看,他可以被称为一个偏执狂,他的偏执表现在对生命完美存在的永不妥协的追求上。他的这种个人特质使他的生命过程具备这样一个特点:不完美,毋宁死。而阳明所追求的完美就是“致良知”,通过致良知的方式将生命存在的分分秒秒赋予神圣而庄严的意义。
回到原文,阳明说的那个本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称之为“诚敬”,但最通俗的说法是“立志”,立志,是志在此心时时处处顺应天理之志。在立定这个志之后,在对待陆澄问的“知识不长进,如何?”这个问题时,我们自然能找到最端正的态度,那就是看一下你的当下,该播种的就播种,该发芽的就发芽,该浇灌的就浇灌,你现在还没有办法当一世的圣人,甚至没有可能做一个二十四小时的圣人。那你就做当下的圣人,不要去想收获,顺理而行,此心安处即吾乡,只要那颗诚敬之心够坚定,坚持对心的砥砺的时日够漫长,终归有一天,你会发现,现代社会所谓的成功,无非是心学修炼至人格完善后的一个副产品。
[1]盈科而进:出自《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盈,满;科,坎。
[2]婴儿:《道德经》十章中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3]“圣人”句:见《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