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传习录(上卷)·徐爱录》)
【译文】
徐爱说:“我昨日听到先生的教诲,也隐隐约约觉得功夫是这样。现在又听到您这样说,更加没有疑问了。我昨天早上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的意思,都是从人心上说的。”
阳明先生说:“是这样的。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心中的意在侍奉双亲上,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个‘物’;如果心中的意在于侍奉国君,那么侍奉国君就是一个‘物’;心中的意在于仁民、爱物,那么仁民、爱物就是一个‘物’;心中的意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个‘物’。所以我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中说的‘不诚无物’,《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之功,其功夫只是在‘诚意’上,而诚意的功夫,又全在‘格物’上。”
【解析】
这节谈到了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下面就谈谈这个“物”字。
在认识阳明的“物”字之前,我们必须将头脑中固有的“物”字的概念先抹去。在我们从小的教科书上,“物”就是物质,我们概念中的物质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一词下的定义,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识的“物”。我不能说他的定义是错的,但是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讲的那样,哲学家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诠释这个世界。那么今天我们要走入阳明心学的世界,最好还是先把马克思对“物”的定义抹去。
阳明在这里说得已经很明白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纵然大千世界有森然万物,但只要没有进入我的“意”,便皆不能称之为“物”,所以,学习心学的人,在我们踏入阳明心学的门槛之前,务必把这一概念先刻在脑海里,注意,我说的是“刻”,而不是随便地记住。这个“物”字的定义没有记牢,后面的内容只会越看越糊涂。
说完了“物”字,接着往下看,“《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现在终于涉及阳明心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名词“格物”了,“物”字我们已经懂了,现在要讲“格”字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