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2]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3]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4]者得之。”(《传习录(上卷)·徐爱录》)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朱熹先生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乎和先生的说法相违背。”
阳明先生说:“在万事万物上去求至善,那就是将理义看成在心之外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是‘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至善也从来没有脱离过具体事物。像朱熹的《大学章句》中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句就很恰当。”
【解析】
这节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朱熹思想和阳明思想对立最尖锐之处的直接表述。“阳明格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先生早年在立志成圣的探索中,开始是听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按照朱熹的说法,万事万物上皆有理在,于是阳明就与一位姓钱的朋友一同静坐,“格”竹子的“理”。他的朋友钱某坚持了三天,就坚持不住了,主动败下阵来,阳明捋起袖子,说:“你歇歇,我上!”阳明的战绩明显比钱某要好,他坚持了七天,然后就累得病倒了。但同样没有“格”出竹子的“理”。从那以后,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个疑惑一直到“龙场悟道”时才彻底解开。
朱熹认为“理”当于万事万物上探求,阳明认为“理”不外乎人之一心,两种观点最大的区别在于,到底哪个是第一位的,是万事万物,还是人之一心。按照朱熹的意思,“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只要坚持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积少成多,终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朱圣人没有说,反正您就按我说的“格”吧!朱熹就是这么一个观点,“理”在万事万物中,外在的万事万物是第一位的,颇像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处于第一位的。
王阳明举起了反对的牌子,他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阳明发言中比较难理解的是“却是义外也”这句,我看了几家对这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意见,经过比较,我采信了陈荣捷先生编撰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中的解释,这里说的“义外”,源于《孟子·告子上》中“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好像是将“仁”和“义”割裂开来说的,但其实也只是为了表述上有条理。“仁”指内心对“大道”的洞明无碍,其实就是“明明德”,就是“至善”;“义”就是宜的意思,是“仁”的表现与作用。现在再来看阳明说的“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这句,意思是朱熹将主宾关系弄颠倒了,本来是“仁”的表现作用的外在的“义”,被当作了第一位来表达,下面阳明说“至善是心之本体”,这里说的“至善”其实就是孟子表述的“仁”,“至善(仁)”的境界就是心体发扬完美的德行,到达精粹纯正而又唯一处。接下来就是一句“然亦未尝离却事物”,这句是非常吃紧的,是需要加上着重号的,如果没有这一句,阳明心学将坠入现代哲学中“唯心主义”的万丈深渊而永不能超生。
“至善”是心之本体,阳明说的心,当然不是生理学上所表述的那一团血肉之心,而是就心的功用而言的心。关于这一点,在后文我们会具体谈到。心的作用是对外在与内在的感知和反映,所以心所包容的内容不是虚无的,那么“至善”就是心对其所能感知之物的一个最切合于事理的能动把握,“至善”的来源依然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在阳明看来,笼统地说万事万物是世界诸理的来源,却流于“庞杂而缺乏要点”,因为万事万物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其对人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当万事万物投射于人心之时,当心物融合的那一刹那,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因为“理”这种东西,按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表述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阳明无非是认为这种“客观存在”在被人心能动反映并在不掺杂主观私见的“天人合一”之时,就是“至善”。这也就是他赞同朱熹的另一注解“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原因。
但是问题也来了,“至善”的产生毕竟脱离不了事物,阳明凭什么将第一位的这把交椅赐予心体,而不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呢?这是个好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所激辩不休的焦点也就在于这头把交椅之争。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可以从逻辑上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唯物主义的相关表述,我们在学校的教科书中已经学过了,此处不再赘述。现在我们走入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来探寻他建立自己学说时的肇始心结。
按唯物主义者的论述,物质、规律这些东西,无论人存在与否,都是在那里的,这没有问题。但阳明的看法不是这样的,他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还包括了人自身的感受,在人本身没有参与进来之时,只是一片毫无意义的死寂。物质、规律这些东西对于一块石头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石头没有感知,没有生命。宇宙万物虽然不是特意为人而存在的,但是没有人的意识的参与,宇宙万物无论是混沌未开还是井然有序,都只是一出自歌自舞自开怀的单调乏味的独角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阳明才将人的内心对世界感知的能力放在“主”位,将具体的万事万物放置到“宾”位,也就是说,阳明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只有在心参与进来之后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就是阳明的观点。
在《传习录》后面的内容中,阳明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下卷)·黄以方录》)这段话放在这里,正好可以印证阳明思想立论的根基。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主”与“宾”是互依互存的,没有“宾”,你这个“主”又是谁的“主”呢?所以阳明也说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的话,这样的表述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同理,没有“主”,你又是谁的“宾”呢?虽然是依存,但是以人心为主,这正是阳明心学的特色。阳明先生本身的道德事功,也印证了这种世界观所造就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时是多么给力。上面所讲述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最大玄机。这样讲不知道您看明白了没有,没明白也没有关系,后面还会反复讲到这些概念,在从多种角度阐释之后,相信大家是可以体悟明白的。
[1]定理:在朱熹的《大学·或问》中,有“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2]义外:《孟子·告子上》中,有“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3]至精至一:《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易私故险),道心(依道之心)惟微(细微)。惟精(不杂形气之私)惟一(专一依据义理),允执厥中”。
[4]“尽夫”二句:朱熹《大学章句》注此句:“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