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两次奏请回乡养病但未得到朝廷恩准,最后他下定决心于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从广东省广州府出发,乘船渡过北江,北上江西。之后,经过上疏中提到的广东省最北端的韶州府,在南雄府下船,十一月二十五日乘轿越过广东、江西的边界梅岭关。
越过梅岭关进入江西省南安府后,王阳明于赣江上游的章江再次登船。当时任职于南安府的门人周积来看望王阳明,对老师的病危状态感到震惊,立即请大夫为其看病抓药。但是终究徒劳,船在离南安不远的青龙铺停靠后,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左右,王阳明病逝于船上,享年五十七岁。他临终时给侍奉于床前的周积留下一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年谱三》)
这句遗言很好地诠释了阳明心学的精髓。王阳明晚年吟诵的《中秋》(《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里的光明是指良知的光辉,他把心之本体比作明月。
还有,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中有这样的记载:“廿九日至南康县,将属纩,家童问何所嘱。公曰:‘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遂逝。”其言语中流露出想和门人一起讲学的强烈愿望。
另外,编纂了《年谱》的钱德洪在此后的《遇丧于贵溪书哀感》(《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中记载道:
二十九日疾将革,问侍者曰:“至南康几何?”
对曰:“距三邮。”
曰:“恐不及矣。”
侍者曰:“王方伯以寿木随,弗敢告。”
夫子时尚衣冠倚童子危坐,乃张目曰:“渠能是念邪!”须臾气息,次南安之青田,实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午时也。
是日,赣州兵备张君思聪、太守王君世芳、节推陆君府奔自赣;节推周君积奔自南安,皆弗及诀,哭之恸。
《年谱》中记载说,王阳明临终时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但是其他版本的年谱中有的并未收录这句遗言。例如,李卓吾编著的《王阳明先生年谱二卷》中就省略了这句话。东正堂认为如此重要的言辞却没有记载,的确是李卓吾的过失,因此愤慨地表示“我很怀疑李卓吾是不是学识尚浅”(《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十五《年谱二》)。
但是,在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中也仅仅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愿与吾党共成之”的愿望。到底“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否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想来也是令人怀疑的。但是,至少可以确定王阳明生前说过类似的话,这可以从前文提到的《中秋》一诗中得到印证。如此说来,黄绾所记述的遗言也许是事实吧。
不论怎样,通过了解哲学鸿儒逝世时的情形,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他的学问宗旨和学术精神。例如七十一岁去世的朱熹,直至去世前三天还在修正《大学章句·诚意章》的句子,让弟子抄写。因为朱子的治学态度,他留给弟子的遗言就成了“下苦功夫”。不夸张地说,比较一下王阳明和朱熹辞世时的言语,就能够很容易看清朱、王二人学术宗旨的不同之处。
东林党博学鸿儒高忠宪(高攀龙)是明末新朱子学的学者,因为其在学术方面造诣很深、富有涵养且有坚贞的操守,而被公认为东林诸儒中首屈一指的学者。高忠宪因为遭受非东林党的迫害,严寒中投入自家水池自杀身亡。据说高忠宪死时笔直地傲立在水中,一只手放在岸边,另一只手捂在胸前,帽子没有打湿,口中也没有含一滴池水,从容赴死。刘念台知道后深为感动,说学力不够坚定的话,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在明朝灭亡之际,刘念台也毅然绝食,以身殉国。在绝食的二十天里,有十三天滴水未沾。他将后事托付给子孙,一边流泪一边说:“胸中有万斛泪,半洒之二亲,半洒之君上。”
其间,有弟子问:“先生此苦奈何?”念台指着胸口说:“孤忠耿耿。”
还有弟子问:“今日先生与高先生丙寅事相类,高先生曰‘心如太虚,本无死生’。先生印合何如?”念台答道:“微不同。非本无生死,君亲之念重耳。”(以上均出自《刘子全书·年谱》)这些大儒临终时的情形和言辞,对于立志学习儒学的人来说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王阳明在归乡的船中成为不归客,这着实让人悲伤遗憾。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大约四十年前,王阳明曾梦到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曾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如此看来,这或许也是“三征”归来的王阳明的遗愿。另外,王阳明自己也正如在《啾啾吟》中所吟的“人生达命自洒脱”一样,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了吧。
《年谱三》以及钱德洪的门人程辉撰写的《丧记》(《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都记录了王阳明死后直至其灵柩被送回故里安葬的情况。
赣州兵备门人张思聪追至南安,迎入南野驿,就中堂沐浴衾敛如礼。先是先生出广,布政使门人王大用备美材随舟。思聪亲敦匠事,铺梱设褥,表里裼袭。门人刘邦采来奔丧事。
十二月三日,思聪与官属师生设祭入棺。
明日,舆榇登舟。士民远近遮道,哭声震地,如丧考妣。至赣,提督都御史汪鋐迎祭于道,士民沿途拥哭如南安。至南昌,巡按御史储良材、提学副使门人赵渊等请改岁行,士民昕夕哭奠。
八年己丑正月,丧发南昌。是月连日逆风,舟不能行。赵渊祝于柩曰:“公岂为南昌士民留耶?越中子弟门人来候久矣。”忽变西风,六日直至弋阳。先是德洪与畿西渡钱塘,将入京殿试,闻先生归,遂迎至严滩,闻讣,正月三日成丧于广信,讣告同门。是日,正宪至。初六日,会于弋阳。初十日,过玉山,弟守俭、守文,门人栾惠、黄洪、李珙、范引年、柴凤至。
二月庚午,丧至越。四日,子弟门人奠柩中堂,遂饰丧纪,妇人哭门内,孝子正宪携弟正亿与亲族子弟哭门外,门人哭幕外,朝夕设奠如仪。每日门人来吊者百余人,有自初丧至卒葬不归者。书院及诸寺院聚会如师存。
……
十一月,葬先生于洪溪。是月十一日发引,门人会葬者千余人,麻衣衰屦,扶柩而哭。四方来观者莫不交涕。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兰亭五里,先生所亲择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年谱三》)
王阳明死后,那些嫉妒他功绩的人并未停止对他的诋毁。
嘉靖八年(1529)二月,辅臣桂萼上奏说,王阳明未待朝命,擅离职守。明世宗因此勃然大怒,决定进行朝议,结果便下了一份轻率的诏书:停止王阳明爵位的世袭,不封谥号,并将阳明学斥为伪学而加以禁止。诏书不仅不认可王阳明讨伐平定广西叛乱之功,而且还给以严厉惩罚。
关于这一点,王阳明的讲友湛甘泉在为王阳明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中写道:“不及命下,亦命也。”就是说王阳明没有获得朝廷的命令就返乡,是天命。
针对处罚王阳明的诏书,黄绾立即上书替他辩护。
首先,他提出王阳明有四大功绩:平定宸濠之乱、讨伐南赣叛贼、平定思田之乱、讨伐八寨乱贼。这些都是为国除患、不可抹杀的功绩。
其次,他认为阳明学有三个主要部分,即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这些学说均来源于先贤的言论,属孔门正传,要想废除此学说是行不通的。然而,这份上疏并未被采纳。(《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年谱三》)
顺便提一下,嘉靖十年,王阳明的儿子正亿四岁时,黄绾成为他的岳父,给他提供庇护。因为桂萼剥夺了王阳明的一切名誉后,地方官便落井下石,企图设法加罪于王阳明一家,附近的地痞也想欺负他们。王阳明的门人黄弘纲(字正之)出于担忧,便与升任南京礼部侍郎的黄绾商量,黄绾于是决定将自己的幼女嫁给正亿。钱德洪和王龙溪担任红媒,另一位王阳明的高足王艮则送去了彩礼。翌年,正亿移居南京。(《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五《年谱附录一》)
由于桂萼的弹劾,阳明学被斥为伪学而遭到严禁。王阳明的高徒薛侃受到谴责,甚至不敢在京师谈论阳明学。尽管如此,王阳明的门人中仍有一些有志之士致力于阳明学的传播。他们在各地建立书院、精舍,举办讲会,并在阳明祠或报功祠祭祀王阳明。
下面简述一下《年谱附录一》中的有关记载。
嘉靖九年五月,薛侃于杭州府城南十里天真山麓建天真精舍,祭祀王阳明。嘉靖六年九月,王阳明奔赴广西省途中,钱德洪与王龙溪随行至此,极力向王阳明夸赞天真山,说想在此建书院。王阳明给他们二人写诗表示赞许。嘉靖十一年正月,时任大学士的方献夫在京师聚集志同道合之士。因为前一年黄绾进京述职,钱德洪与王龙溪也进京参加殿试,此次聚会共聚集了四十多名门人。其后也相约定期在庆寿山房集会。
嘉靖十三年正月,邹守益在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建复古书院祭祀王阳明。如前所述,嘉靖五年刘邦采在故乡安福聚集志同道合之士结成“惜阴会”,王阳明写下《惜阴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表示赞许,并告诫说致良知的功夫一刻也不容缓。同年因“大礼议之争”遭贬谪的邹守益在流放地南直隶省广德州设复古书院,他在给弟子讲学时,为教化民风而作《谕俗礼要》,得到了王阳明的赞赏。后来,邹守益辞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回到故乡安福,与刘邦采等人共同修建了复古书院。此时,连山、复真书院也成立了,以此地为中心,同好集会在各地相继兴盛起来。
嘉靖十三年三月,浙江省衢州府西安县的王玑率众门人请求钱德洪与王龙溪定期举办讲会,以学习王阳明的遗训。后来,又借李遂成为衢州府知府之机,众门人在衢山脚下建讲舍祭祀王阳明。后来众门人又在该府龙游县创设水南会、兰西会,举办讲会,与天真精舍遥相呼应。此地士民保留了王阳明的遗风,每个季节都会赴龙场祭祀王阳明,或者在家中遥想龙场而拜。同年五月,就任贵州省巡按监察御史的王杏听说此事后深受感动,在贵阳府建王阳明祠追崇王阳明。
嘉靖十四年,就任南直隶省巡按监察御史的曹煜在该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上建仰止祠祭祀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曾多次到此游玩。邹守益为此募集捐款,购置了祀田。
嘉靖十五年,浙江省巡按监察御史张景与提学佥事徐阶重修了天真精舍,并购置了祀田。当时,已经升任礼部尚书的黄绾为此写下《碑记》,其中写道:“今日书院之创,非徒讲学,又以阳明先生之功也。”
王阳明在出征平定思田之前的数年里,曾在故乡越地阳明书院讲学。因此,嘉靖十六年十月,浙江省巡按监察御史周汝员与绍兴府知府汤绍恩在阳明书院楼门前建新建伯祠,挂王阳明肖像,每年春秋两季,聚集官员举行祭祀事宜。同年十一月,佥事沈谧在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以北四十里的文湖湖畔建立书院祭祀王阳明。沈谧读了《传习录》后深受打动,但是此时王阳明已经出征广西省,沈谧只好跟随薛侃学习王阳明的学说。沈谧后来成为江西省佥事,又在南赣各地建立了阳明祠。
嘉靖十七年,王阳明去世后整整十年,浙江省巡按监察御史傅凤翔在余姚龙泉山龙泉寺中天阁上方建阳明祠,每年春秋举办祭祀活动,因为王阳明曾在此讲学,取名“龙山会”。
嘉靖十八年,徐阶就任江西省提学副使,在洪都(江西省南昌府)建仰止祠祭祀王阳明。邹守益、刘邦采、李遂、陈九川等众多门人都曾参与此地举办的讲会。同年,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的士民建立报功祠祭祀王阳明。当初王阳明从流放之地龙场释放后,被任命为此地知县,不久后宸濠之乱时又在此地兴起义兵,因此得到众多士民的仰慕。
嘉靖十九年,周桐等人在江西省金华府永康县西北的寿岩建书院祭祀王阳明,有一百多人前来参加讲会。
嘉靖二十一年,范引年在浙江省处州府青田县建混元书院祭祀王阳明。因为范引年在作为教事讲课时提到了王阳明,门人们恭恭敬敬地提出想学习王阳明的学说。书院中堂挂有王阳明肖像,又建仰止祠,钱德洪写下《碑记》。不久,浙江省提学副使阮鹗将书院增修,命名为心极书院,并请王龙溪写下《碑记》。
嘉靖二十三年,湖广省辰州府同知徐珊在辰州府阮陵县建虎溪精舍祭祀王阳明,请邹守益写了《精舍记》。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朱衡等同仁在江西省吉安府万安县建云兴书院祭祀王阳明。同年九月,陈大伦在广东省韶州府建立了明经书院。
嘉靖二十九年正月,史际在南直隶省应天府溧阳县建嘉义书院祭祀王阳明,邀请钱德洪前来举办讲会,来参加讲会的人每每不下百余人。
嘉靖三十年,贵州省巡按监察御史赵锦在龙场建立了阳明祠。
次年,提督南赣都御史张烜将嘉靖初年官兵在江西省赣州府城内郁孤台所建的阳明祠与报功祠予以修复,并在城内东部建义泉书院,南部建正蒙书院,西部建富安书院与镇宁书院,北部建龙池书院讲授学问。王阳明仙去之地江西省南安府青龙铺本来建有圣庙,后来有人相信了京师传来的流言蜚语,将其转移到城中陋屋。因此,兵备佥事沈谧将圣庙迁回原处,并修复了门楼等建筑。
嘉靖三十二年,沈谧修复了江西省赣州府信丰县的阳明祠。赣州府是王阳明征讨南赣贼匪的主战场,本来府内十一县都建有阳明祠,因为信丰县的阳明祠被人破坏,沈谧才将其修复。同年三月,有人对江西省南安府南康县的阳明祠提出异议,并将王阳明像移到其他祠中,因此沈谧改建阳明祠,又命人举行报功典礼。同一时期,赣州府安远县知县吴卜相认为本县没有阳明祠是自己的责任,于是命人修建。门上书写有报功祠,中堂挂上了仰止堂的牌匾。同年四月,赣州府瑞金县知县张景星也建立了阳明报功祠。同年六月,南安府崇义县知县王廷耀也在县学东隅修建了阳明祠。王阳明在征讨南赣贼匪中的横水、桶冈贼匪时,以贼窝横水镇为中心,从周边的上犹、大庾、南康三县中划地,新设崇义县,因此,城中居民各家各户都供奉着王阳明像。
嘉靖三十三年,南直隶省巡按监察御史闾东与该省宁国府知府刘起宗在宁国府泾县大溪西部的水西建水西书院祭祀王阳明。
嘉靖三十五年,湖广省兵备佥事沈宠在该省黄州府蕲州县麒麟山的崇正书院建仰止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南直隶省提学御史耿定向与宁国府知府罗汝芳在该府宣城县建志学书院祭祀王阳明。钱德洪与王龙溪先后曾在上述水西书院和志学书院讲学,据说参会之人达两百多名。
嘉靖四十三年,江西省巡按监察御史成守节重修了前文提到的徐阶在洪都创建的阳明仰止祠。
如上可见,世宗嘉靖年间,虽然禁学之风甚严,但是王阳明门人中的有志之士不顾利害得失,四处建立阳明祠,传播阳明学。
世宗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驾崩,穆宗即位后,天下太平,世风大变。穆宗在登基诏书中写道:“病故大臣有应得恤典赠谥而未得者,许部院科道官议奏定夺。”因为世宗临终时,下了一道遗诏,对自己的弊政表示后悔。草拟这封遗诏的便是当时担任首辅、深受世宗信任的徐阶。
徐阶曾参与修建过祭祀王阳明的仰止祠,为恢复王阳明的名誉做出了很大贡献。
徐阶为响应穆宗的登基诏书而上《辨明功罚疏》(《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八),疏中就王阳明的问题发表了如下述评:“筮仕三十余年,扬历中外,所至有声。而讨江西宸濠之叛,平广西思恩、田州及断藤、八寨之贼,功烈尤著。且博极经史,究心理学,倡明良知之训,洞畅本源,至今为人士所宗。不幸其殁也遽为忌者疏论,遂削去伯爵并恤典赠谥,迄今人以为恨。”
穆宗采纳了这封上疏,于隆庆元年(1567)五月,下诏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谥号文成。
不过,在《王文成公全书》中徐阶写的序文后,附有皇帝诰命,其日期为十月十七日。隆庆二年(1568)六月,穆宗皇帝又下诏命,允许王阳明之子正亿继承其父当初的新建伯爵位并世袭之。(《年谱附录一》)
前面多次提到,尽管王阳明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大功,但命运极其坎坷,一生苦于颠沛流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遇到明君和贤臣。从贬谪龙场到平定宸濠之乱后的武宗及其辅臣,从在故乡越地遭受困窘到明知他疾病缠身却派他去平定广西叛乱期间的世宗及其辅臣,如果没有这些人在暗中迫害该有多好啊。
在这里借用东正堂的一句话,真正是“为先生,也为天下深深痛惜不已”(《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十三《奏疏·公移三·思田书》)。
之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从祀于孔庙。明代约三百年的历史中,从祀之人只有薛敬轩、胡敬斋、陈白沙与王阳明四人。这也表明,阳明学承继先圣,为世人公认,应传扬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