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纪念思恩、田州之乱的平定,建石碑称颂天子恩德。碑文(《田州立碑》,《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中写道:“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七万一千。悉放之还农。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书经·大禹谟》),今未期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
上述文字有两处用典。一处是子贡在陈述孔子的伟大之处时说的“绥之斯来”(《论语·子张》),另一处是《孟子》中的“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王阳明于二月十五日上《地方紧急用人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四)。因为朝中议论是否应该在田州设置都御史,让王阳明考虑一下。
王阳明上疏说,本来这里就是蛮夷之地,不适合用中土的治理方法,就连重新设置流官都是不可行的,让都御史这样的重臣驻扎此地更是万万不可。他又恳求道,所幸叛乱已平,农业生产也已恢复,但是从设置军政府的梧州到偏远之地思恩、田州,走水路要花一个月,由于连年战乱,官衙和民房都被烧毁,目之所及都是一派悲惨萧条的景象,所以需要朝廷委派老成宽厚之人来此地安抚民心,而广西省右布政使林富堪当此任。
王阳明于四月六日上《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四)。上疏中,王阳明详细论述了流官与土官的利弊。为保此地永久平安,他提出了以下对策:一、特设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势;二、仍立土官知州以顺土夷之情;三、分设土官巡检以散各夷之党。
王阳明于七月六日上《边方缺官荐才赞理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五)。上疏中,王阳明指出需要为缺乏官员的边境之地补充人才,并列举了一些候补人员名单。他认为,边境是蛮夷居住之地,多发事端,选定治世之才极为困难,并列举了三个必要条件:一、忠实勇敢、业务干练;二、有才能,而且通晓当地风情,能够把握土民的心情;三、具备适合当地风土的体力。王阳明指出自己选定的候补人员都符合这三条。
为了维护新平定地区的治安,谋求民生安定,王阳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是朝廷并未全部采纳。(《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年谱三》)
兴建学校,教化百姓
在前文提到的《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四)中,王阳明指出,田州刚刚收服,“用夏变夷”(《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应当建立学堂。
由于战乱有很多居民流离失所,建学堂也许是徒劳,不过为了改变民风,官府必须抓紧教化。因此王阳明命广西省提学官从广州县学选派两名教师。他在公移《案行广西提学道兴举思田学校》(《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八)中传达了具体指示。
到了六月下旬,在发出的公移《牌行灵山县延师设教》(《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八)中,王阳明首先这样写道:“看得理学不明,人心陷溺,是以士习日偷,风教不振。近该本院久驻南宁,该府及附近各学师生前来朝夕听讲,已觉渐有奋发之志。但穷乡僻邑,本院既未暇身至其地。”
灵山县位于广东省西部、广西省南宁府南侧、广东省廉州府北端。王阳明对灵山县的负责官员说,陈逅(字良会)精通道理之学,应当以礼相迎,留在县学内,让他每天给诸生讲学。如果有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让他学习“四书五经”。王阳明又给陈逅发公移《牌行委官陈逅设教灵山》(《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八),具体讲述了在灵山县讲学时的注意事项。
在“大礼议之争”中,御史朱浙和马明衡锒铛入狱,陈逅为营救他们,与季本、舒芬、林应骢等商量对策,结果被朝廷降职,从监察御史降到廉州府合浦县县丞,来到广东省。
同时,王阳明也发布了同样主旨的公移《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牌行委官季本设教南宁》(皆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八),命南宁府新设敷文书院,由季本担任主教。敷文书院的“敷文”来自“诞敷文德”(《书经·大禹谟》),意思是停止使用武力,施行文德。
致良知“致”之不易
王阳明赴广西省途中经过江西省,高徒陈九川前来会面,交谈的时间不多。王阳明本打算让陈九川来任职之地,然而到任之后也没有空闲,再加上气候风土不好,自身肺病因暑热恶化,因此从南宁府给陈九川写信《与陈惟浚》(《王文成公全书》卷六)。
信中,王阳明提及门人的学习状况,严厉地说:“近时同志亦已无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能于此实用功者绝少,皆缘见得良知未真,又将‘致’字看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处。虽比往时支离之说稍有头绪,然亦只是五十步百步之间耳。”
王阳明向陈九川表达遗憾之意,大概是因为陈九川自身也有这样的倾向。王阳明在信中叮嘱门人不要把良知学看得过于简单。
王阳明在给陈九川的信中提到,聂文蔚来信求教,从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日进千里,王阳明对此甚感欣慰。(关于王阳明给聂文蔚的回信,我们在后文再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