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从江西省吉安府沿赣江继续南下,经赣州府到达南安府。这一带是王阳明“三征”中的第一征,即讨伐南赣贼匪时的主战场。他在南安府下船,翻越与广东省交界处的梅岭(大庾岭)关,进入广东省南雄府地界。估计王阳明是乘轿子翻越梅岭关的,因为他的病体已无法支撑他步行。即便现在,仍有人乘坐轿子翻越此地。

当时,王阳明给留在家中的嗣子正宪写了一封家政训诫的书信《寄正宪男手墨二卷》(《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信中记载,王阳明翻越梅岭关是在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七日。

梅岭关以南的岭南之地,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蛮人居住的地方。唐代名僧慧能曾作偈与神秀辩“明镜”论,他第一次来到湖广省黄梅县的东林寺,拜见五祖弘忍大师时,两人有如下对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第一》):

弘忍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答道:“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听了慧能的话哑口无言,知道他有过人之处,想多和他交谈,因为周围有其他弟子,不便多言,于是让他和其他弟子一起劳作。后来通过“明镜”论的偈子,弘忍认定慧能可以继承法统。

据上述给正宪的书信可知,王阳明此时已经来到三水(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再过几天就能到达广西省。信中也记载了王阳明当时的病情:肺病引起的咳嗽迟迟不愈,但是也无大碍,一路上也算平安。他还问到亲生儿子正聪的生活起居。正聪当时还是一个两岁的幼儿,王阳明将对他的教育委托给门人魏廷豹。嗣子正宪是王阳明正德十年(1515)领养,此时已经是二十岁的青年。

后来王阳明从任职地广西省又给正宪写了一封家训书信《寄正宪男手墨二卷》(《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在第一卷中,他简洁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如下写道:“吾平日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亦无良知可致。”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最重要的是先要有万物一体之仁,即对所有人的诚爱恻怛之爱心,也就是说对人要有诚意,要有怜悯之心。

如前所述,诚意贯穿了王阳明的整个思想,到王阳明晚年,“诚意”说成为一种重视诚爱恻怛之情意的思想。

嘉靖五年(1526),王阳明在寄给浙江省参政朱应周的《南冈说》中写道:“夫天地之道,诚焉而已耳;圣人之学,诚焉而已耳。”(《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四)

关于诚,《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王阳明关于诚的说法虽然秉承了先贤的教诲,但他已将诚发展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这封“手墨”后来被收录进《王文成公全书》时,陈九川在跋文中这样写道:“至‘致良知’三字,乃先师平素教人不倦者。云‘诚爱恻怛之心即是致良知’,此晚年所以告门人者,仅见一二于全集中,至为紧要。乃于家书中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