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所立军功,被人们称为“三征”。
第一征是从正德十一年(1516)到正德十三年(1518)。此次征讨以赣南为中心,跨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多是广阔险峻的山陵地带。
第二征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于江西神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关于这两次征讨,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讲述过了。
第三征是指征讨广西省思恩、田州以及断藤峡、八寨的叛贼。
王阳明年轻时热衷于研究兵法,他的兵学智慧在“三征”中得以巧妙发挥,因此他甚至得到了这样的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卷一九五)
本章在讲述第三征的同时,介绍一下这段时间王阳明的讲学情况。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在故乡讲学的安稳生活结束。因为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朝廷决定由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王阳明兼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去平定思恩、田州的叛贼。六月六日,兵部使者将圣旨送到王阳明手中。
对此,王阳明在六月上《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四)表明了辞退之意。在上疏中,王阳明首先从自身的现状叙述自己无法担当重任:
臣自正德十四年江西事平之后,身罹谗构,危疑汹汹,不保朝夕。幸遇圣上龙飞,天开日朗,鉴臣蝼蚁之忠,下诏褒扬洗涤,出臣于覆盆之下;进官封爵,召还京师。因乞便道归省,随蒙赐敕遣官奖劳慰谕,赐以银币,犒以羊酒。臣感激天恩,虽粉骨碎身,云何能报。不幸遭继父丧,未获赴阙陈谢。服满之后,又连年病卧,喘息奄奄,苟避形迹。皇上天高地厚之恩,迄今六年于此矣,尚未能一睹天颜,稽首阙廷之下,臣实瞻戴恋慕,昼夜热中,若身在芒刺。尔者曾蒙谢恩之召,臣之至愿;惟不能即时就道,顾乃病卧呻吟,徒北望敢泣,神魂飞驰而已。
今年六月初六日,兵部差官赉文前到臣家,内开奏奉钦依,以两广未靖,命臣总制军务,督同都御史姚镆等勘处者。臣闻命惊惶,莫知攸措。伏自思惟,臣于君命之召,当不俟驾而行,矧兹军旅,何敢言辞?顾臣病患久积,潮热痰嗽,日甚月深,每一发咳,必至顿绝,久始渐苏。乃者谢恩之行,轻舟安卧,尚未敢强,又况兵甲驱劳,岂复堪任。夫委身以图报,臣之本心也。若冒病轻出,至于偾事,死无及矣。
接着,他又谈论了对两广之役的看法:
臣又伏思两广之役,起于土官仇杀,比之寇贼之攻劫郡县、荼毒生灵者,势尚差缓。若处置得宜,事亦可集。姚镆平日素称老成慎重,一时利钝前却斯亦兵家之常,要在责成,难拘速效。御史石金据事论奏,是盖忠于陛下,将为国家宏仁覆久远之图,所以激励镆等,使之集谋决策,收之桑榆也。
臣本书生,不习军旅,往岁江西之役,皆偶会机宜,幸而成事。臣之才识,自视未及姚镆,且近年以来,又已多病。况兹用兵举事,镆等必尝深思熟虑,得其始末条贯,中事少沮,辄以臣之庸劣参与其间,行事之际,所见或有同异,镆等益难展布。
夫军旅之任,在号令严一,赏罚信果而已。慎择主帅,授钺分梱,当听其所为。臣以为两广今日之事,宜专责镆等,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至于终无底绩,然后别选才能,兼于民情土俗素相谙悉,如南京工部尚书胡世宁、刑部尚书李承勋者往代其任。
在这里,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思恩、田州之乱的经过。
岑氏一族是广西省势力很大的土著,自明代初年就作为土官管辖思恩、田州。嘉靖四年(1525),朝廷政策有变,以流官代替土官。本来流官势力微弱,总是借狼达土兵的力量讨伐叛乱,土官也给予协助。然而,乱贼平定之后,所有军功都归于流官,土官得不到任何回报。因此,当时的岑猛父子对新政不满,起兵叛乱。
嘉靖五年(1526),都御史提督军务姚镆前去讨伐,擒获岑猛父子。而岑猛部下头目卢苏、王受再次拥兵造反,攻下了思恩、田州两座府城。姚镆率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省大军前往征讨,却败退下来。巡按御史石金上奏说是姚镆失职。因此,朝廷命王阳明出征。
王阳明在给当时任光禄寺少卿的黄绾写的《与黄宗贤》第二、三封信(《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中,感叹宸濠之乱已过八年,从军部下兵将尚未论功行赏,又提及思田之乱,写道:“东南小蠢,特疮疥之疾;群僚百司各怀谗嫉党比之心,此则腹心之祸,大为可忧者。”
又写道:“思田之事,本亦无大紧要,只为从前张皇太过,后来遂不可轻易收拾。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旧唐书》卷八十八)耳。其略已具奏词,今往一通,必得朝廷如奏中所请,则地方庶可以图久安。”
此处是值得注意的。由于朝廷内部斗争,才让重病缠身的王阳明到酷热的边境之地思恩、田州平叛。
迄今为止,霍韬遇事总会帮助王阳明,王阳明写《与霍兀崖宫端》(《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一信给他。信中陈述自己病情极重,咳嗽厉害时,“无复人间意”“乃者忽承两广之推,岂独任非其才,是盖责以其力之所必不能支,将以用之而实以毙之也”。读到这里,再想一下次年王阳明在两广征讨归来的途中溘然长逝,着实令人心痛不已。
黄绾后来在《阳明先生行状》(《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中做了如下记述:
丁亥,田州土知府岑猛之乱,提督都御史姚镆不克成功。张公孚敬拉桂公萼同荐,桂公不得已,勉从荐公。得谕旨,兵部奉钦依,差官持檄,授公总制军务,督同都御史姚镆勘处彼中事情。上疏辞免,举尚书胡世宁、李承勋自代,不允。上与杨公一清曰:“若姚镆不去,王守仁决不肯来。”遂令镆致仕。又降旨督趋赴任。旨云:“卿识敏才高,忠诚体国。今两广多事,方借卿威望,抚定地方,用舒朕南顾之怀。姚镆已致仕了,卿宜星夜前去,节制诸司,调度军马,抚剿贼寇,安戢兵民,勿再迟疑推诿,以负朕望。还差官铺马裹赉文前去敦取赴任行事,该部知道。”
予时为光禄寺少卿,具疏论江西军功,及荐公才德,堪任辅弼。上喜,亲书御札,并疏付内阁议。杨公一清忌公入阁,与之同列,乃与张公孚敬具揭帖对曰:“王守仁才固可用,但好服古衣冠,喜谈新学,人颇以此异之。不宜入阁,但可用为兵部尚书。”桂公知,遂大怒詈予,潜进揭帖毁公,上意遂止。公遂扶病莅任,沿途涉历访诸士夫,询诸行旅,皆云岑猛父子固有可诸诛之罪,然所以为乱者,皆当事诸人不能推诚抚安以致之。上疏谢恩,极言致乱之由,平复之策。
十二月,杨公一清与桂公萼谋,恐事完回京,复命见上,予与张公又荐之,上必留用。又题命公兼理巡抚。奉圣旨“王守仁暂令兼理巡抚两广等处地方,写敕与他”。
东正堂就这种庙堂里的明争暗斗,大致做了如下评论(《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十三《奏疏·公移三·思田书》):本来两广之役不足以令先生烦恼。当时了解先生的人,都认为让先生担任南京兵部尚书这一闲职过于屈才,极力推荐他辅弼天子朝政。然而当权之人嫉妒先生的才能,提出姚镆不能平定两广之役,硬要先生出征……先生一生在艰难困苦中度过,最终也未能辅弼朝政。这让我们为先生,也为天下扼腕叹息。
事实正如东正堂感慨的那样。王阳明在前往广西省的征途上,给各级官府下达公移《钦奉敕谕通行》(《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八),签署日期为嘉靖六年十月三日。公文中写道:
嘉靖六年七月初十日,节该钦奉敕谕:
……今特命尔提督两广,及江西、湖广等处地方军务,星驰前去彼处,即查前项夷情,田州因何复叛,思恩因何失守,督同姚镆等斟酌事势,将各夷叛乱未形者,可抚则抚,反形已露者,当剿则剿,一应主客官军,从宜调遣,主副将官及三司等官,悉听节制,治以军法,明示威信,务要计处合宜。
因此,当时姚镆尚未被辞退。
十月十八日签署的公移《湖兵进止事宜》(《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八)指示,王阳明接管出征广西省的六千多名湖广士兵,公文中写道:“照得本年八月二十四日先准兵部咨,该本爵看得,先任总督巡抚都御史姚,已蒙钦准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