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五年(1526)闰八月十五日,王阳明与门人设宴赏月,吟诗一首,为《后中秋望月歌》(《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一年两度中秋节,两度中秋一样月。
两度当筵望月人,几人犹在几人别?
此后望月几中秋?此会中人知在否?
当筵莫惜殷勤望,我已衰年半白头。
这首诗很容易懂。王阳明感叹说,两个月两次设宴赏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也经历了与门人的邂逅和别离。诗的末尾,王阳明痛感自己的衰老。仔细读一下诗的后半部分,我们就会感觉到,王阳明似乎在暗示自己一两年后将不久于人世,让人不胜感慨。
尽管诗意悲凉,王阳明还是有了大喜事,那便是亲生儿子的降生。嘉靖四年(1525)正月王阳明的夫人诸氏仙去,四月葬于祖先坟地。后来,王阳明迎娶张氏做继室。嘉靖五年十二月,王阳明五十五岁时,他的亲生儿子出世了。其父王华的两位旧友写诗祝贺,王阳明回复了两首诗(《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中写道“他年只好共爷长”,表达了老年得子的喜悦。王阳明为儿子取名正聪。嘉靖十一年(1532),王阳明的讲友黄绾成为正聪的岳父,他在王阳明灵前将王阳明儿子的名字改为正亿。
嘉靖五年十二月,王阳明写下了《惜阴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当时,门人刘邦采在故乡安福聚集志同道合之士,结成“惜阴会”,隔月举办五天讲会。王阳明受托在惜阴会的簿籍上写篇文章,于是写下《惜阴说》,阐述了惜阴的意义。
文中,王阳明首先指出,不仅是隔月五日的讲会,任何时候都应该惜阴。离群而索居(《礼记·檀弓上》)则容易生懈怠之念,因此在讲会时应互相切磋,致良知的功夫一刻也不容缓。
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或停。良知即天道,谓之“亦”,则犹二之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此其所以“学如不及”(《论语·泰伯篇》),至于“发愤忘食”(《论语·述而篇》)也。
上段文字开头写道,“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可见王阳明的良知观至此已经达到了极致。
接下来王阳明讲到“惜阴”,即一寸光阴不可轻。他引用东晋陶侃的话“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晋书·陶侃传》),指出即便是圣人都珍惜每寸光阴,凡人就更应该珍惜每分光阴。
翌年,王阳明受命征讨思恩、田州的叛乱,赴广西省途经吉安府,写信为《寄安福诸同志》(《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王阳明在信中称赞了讲会的盛况,他写道,当初“惜阴会”成立时,担心会有名无实,听说远近豪杰聚集了一百多人,可见大家致良知的功夫也在长进,这是良知之学即将为世人熟知的前兆。
王阳明又引用了程颢的话“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二程全书》),指出良知学说是圣学的正传,以此学圣人便一定能成圣,只是担心有人会为了一善成名,不肯专心于良知学。最后他又强调良知学的简易,他写道:“凡功夫只是要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