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因忧虑武宗车驾不回京师,抵达九江府的王阳明心绪不宁。王阳明检阅兵卒,并游历了东林寺、天台、讲经台等地。在返回南昌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王阳明应景赋诗,寄情山水。
到达庐山后,王阳明游览了东林寺,回想起晋朝高僧慧远(远公)和陶渊明,心思飞驰到了仙境中,于是作《庐山东林寺次韵》(《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一首。
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
云萝磴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
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
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
东林寺是慧远曾经隐居的寺庙。当年慧远与诸僧诸儒一同结社,称为白莲社,修习佛道。虽然也曾有人劝陶渊明一起入社,陶渊明却说自己嗜酒,无法遵守佛道的戒律,所以没有入社。但据说慧远与陶渊明的交往一直很密切。
途中,王阳明又造访了庐山的开先寺。眼见美景,王阳明诗兴大发,作《游庐山开先寺(一)》(《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僻性寻常惯受猜,看山又是百忙来。
北风留客非无意,南寺逢僧即未回。
白日高峰开雨雪,青天飞瀑泻云雷。
缘溪踏得支茆地,修竹长松覆石台。
第一句“僻性寻常惯受猜”,说的是因为自己性格偏执,所以受到了许泰、张忠等人的猜忌,但如今自己对此已习以为常了。
此时,王阳明又作《又次壁间杜牧韵》(《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尽享诗人雅兴。
春山路僻问归樵,为指前峰石径遥。
僧与白云还暝壑,月随沧海上寒潮。
世情老去浑无懒,游兴年来独未消。
回首孤航又陈迹,疏钟隔渚夜迢迢。
此外,王阳明又访问了位于庐山五老峰麓的朱子学圣地白鹿洞书院(因朱子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而扬名),他沉醉于怀古之情中,将与天地自然冥合的心情,吟唱到了《白鹿洞独对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中。
五老隔青冥,寻常不易见。
我来骑白鹿,凌空陟飞
。
长风卷浮云,褰帷始窥面。
一笑仍旧颜,愧我鬓先变。
我来尔为主,乾坤亦邮传。
海灯照孤月,静对有余眷。
彭蠡浮一觞,宾主聊酬劝。
悠悠万古心,默契可无辩!
自鄱阳湖泛舟逆赣江而上至丰城时,因风势强劲,王阳明不得不碇泊所乘之舟。此时,王阳明想起去年与朱宸濠大战之前自己曾被当地的南风所阻,后向上天祈祷终于唤来北风之事,不由得追思起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的越王勾践,射中齐桓公腰带但后来助齐桓公成为一代霸者的管仲,将兵书《三略》传授给张良的黄石公,还有本为勾践谋臣,后来离开越国,积累下巨万之财的陶朱公范蠡等先人,吟下了《丰城阻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北风休叹北船穷,此地曾经拜北风。
勾践敢忘尝胆地?齐威长忆射钩功。
桥边黄石机先授,海上陶朱意颇同。
况是倚门衰白甚,岁寒茅屋万山中。
王阳明在《江上望九华不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的最后两句中吟道:“驾风骑气览八极,视此琐屑真浮沤。”他表述了若能像乘风观览大地的列子一样驾风驭气,饱览全世界的话,那么世间之事也会变得如同海上泡沫一般虚无缥缈,由此寻求到庄、列般的超越意境。
此时,门人江生和施生二人与医官陶埜一同冒着雷雨云雾,造访了山中的寺庙,而世人却对他们这种超凡脱俗的行为评价不一。
对此,王阳明作《江施二生与医官陶埜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一首,反过来批判了那些只知道追求名利的世人。诗中所吟“归与归与吾与尔,阳明之麓终尔期”一句,赞同了江、施二生的癫狂。
此外,在《游九华道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中,王阳明表明了希望能够生活在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里的心愿。而后他又创作了《重游无相寺次韵四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其中第四首诗中有如下诗句:“瀑流悬绝壁,峰月上寒空。鸟鸣苍涧底,僧住白云中。”如此诗情,完美地展现了诗人王阳明的情怀。
王阳明又攀登了庐山的莲花峰,莲花峰山脚下有宋学之祖周敦颐的书院。被诗人、书法家黄山谷评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的周敦颐,曾经创作了阐述君子境地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及其门人程颢,是王阳明最为崇敬的两位儒者。登上莲花峰后,王阳明追思起周敦颐,对其心境的憧憬自不必说,于是吟《登莲花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表达自己的情怀:“莲花顶上老僧居,脚踏莲花不染泥。夜半花心吐明月,一颗悬空黍米珠。”
诗中第二句就像《爱莲说》中所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散发清香;而第三句则将由莲花峰上看到明月升起时的景象,比喻成莲花花心之美;而在第四句中,通过将明月比喻成黍米或者米粒一样渺小,来表现莲花峰秀拔的山姿。
王阳明再次访问无相寺,作《重游无相寺次旧韵》(《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再次表达了王阳明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仙境的仰慕之情。
此外,王阳明攀登了九华山的各个山峰,但直到攀登云峰山时,他才得知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山峰。得知这奇中之奇后,王阳明大喜,作《登云峰望始尽九华之胜因复作歌》(《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九华之峰九十九,此语相传俗人口。
俗人眼浅见皮肤,焉测其中之所有?
我登华顶拂云雾,极目奇峰那有数?
巨壑中藏万玉林,大剑长枪攒武库。
有如智者深韬藏,复如淑女避谗妒。
暗然避世不求知,卑己尊人羞逞露。
何人不道九华奇,奇中之奇人未知。
我欲穷搜尽拈出,秘藏恐是天所私。
旋解诗囊旋收拾,脱颖露出锥参差。
从来题诗李白好,渠于此山亦潦草。
曾见王维画辋川,安得渠来拂纤缟?
诗中的倒数第五句、第六句,借用赵国遭到秦国进攻,在赵国公子平原君为了请求援军前往楚国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欲陪同前往,成为“囊中之锥”的故事(《史记》),咏叹九华山的奇景实在是无法以小小的诗囊来容纳的,不管怎样赞美,都会有所疏漏。
而在诗的最后两句,王阳明说,希望能够请王维来画一画九华山。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政治家,被视为擅长山水画的南画之祖。辋川位于长安郊外,王维曾于此地建造别墅,在享受诗歌雅兴的同时,还留下了《辋川图》的画作。同时,在倒数第三、第四句诗里,王阳明也指出唐代的李白没有写过有关九华山的诗篇。
宸濠之乱前后,王阳明吟唱心境的“江西诗”中并没有太多重要的思想诗。然而,因为下述的《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是极为重要的理诗(哲学诗),所以尽管之前也曾提及过,这里还是再来说明一番。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
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如前所述,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混沌”,出自《庄子·应帝王》篇,说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恩义,因为混沌没有人的七窍,所以帮助他日凿一窍,七天之后,混沌最终被凿死。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就是,即便以俊敏的良知来分析混混沌沌、未曾分化的事物,最终也无法得其本体。
而在一千年之后,为混沌凿窍的典型的愚昧之人,就是出生于湖广省永州府道州的宋学之祖周敦颐。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将生成万物的宇宙本体说成是“无极而太极”,认为《周易》中所提到的太极是无极,无极才是抽象的实在。
说起来,心本无极,并非神秀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有形的“明镜台”。事实上,明镜台的根本也是尘埃。心,其实就如同周濂溪所画的〇(圆圈),每个人天生就拥有它。而王阳明说,在蒲团上坐禅,耽于三昧,追求死灰一般境界的行为,是无法寻求到此心的。虽然这是一首批判禅的诗,但此时王阳明引用了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论,觉察到每个人都具有可喻之为明月的良知。
此时的王阳明,坚信自己拥有看破佞臣权谋的锐利眼光和应对人情世故的笃定智慧。因此,他写下了下述这首《劝酒》(《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
毛发暗从愁里改,世情明向笑中危。
春风脉脉回枯草,残雪依依恋旧枝。
谩对芳樽辞酩酊,机关识破已多时。
由此可见,当时王阳明已经开始对良知抱有信念。
其后,王阳明又游览了九华山的化城寺。他追忆起十九年前游览九华山时遇到问路的道者,于是吟唱了怀旧之情,阐述了现在的境地与当年到访时有所不同。《重游化城寺》(《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两首诗便讲述了王阳明当时宁静的心境。
爱山日日望山晴,忽到山中眼自明。
鸟道渐非前度险,龙潭更比旧时清。
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
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
﹡
山寺从来十九秋,旧僧零落老比丘。
檐松尽长青冥干,瀑水犹悬翠壁流。
人住层崖嫌洞浅,鸟鸣春涧觉山幽。
年来别有闲寻意,不似当时孟浪游。
上述诗文第一首里提到的“会心人”,指的就是十八年前即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三十岁造访九华山时遇到的问路的道者蔡蓬头。此外,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前途风浪苦难行”,尽管表明了自己正以“闲寻之意”享受仙境,但也透露出王阳明处境的苦涩。而所谓“中丞”,就是对担任巡抚职务之人的俗称,王阳明以此自称。当时,王阳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任巡抚江西。
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一岁的王阳明游览九华山时,因阴雾所扰,未能欣赏到奇观。而后虽因驱驰于兵马之间,无法周游,但幸而此次军务闲暇时的游览深受上天眷顾,得以在壮观的景观中享受到登仙之境的美妙。
为此,王阳明作《弘治壬戌尝游九华值时阴雾竟无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复往游之风日清朗尽得其胜喜而作歌》(《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长诗一首。
昔年十日九华住,云雾终旬竟不开。
有如昏夜入宝藏,两目无睹成空回。
每逢好事谈奇胜,即思策蹇还一来。
频年驱逐事兵革,出入贼垒冲风埃。
尝恐昼夜不遑息,岂复山水能徘徊。
鄱湖一战偶天幸,远随归凯停江隈。
是时军务颇多暇,况复我马方虺隤。
旧游诸生亦群集,遂将童冠登崔嵬。
先晨霏霭尚冥晦,却疑山意犹嫌猜。
肩舆一入青阳境,忽然白日开西岭。
长风拥彗扫浮阴,九十九峰如梦醒。
群峦踊跃争献奇,儿孙俯伏摩其顶。
今来始识九华面,恨无诗笔为传影。
层楼叠阁写未工,千朵芙蓉抽玉井。
怪哉造化亦安排,天下奇山此兼并。
揽衣登高望八荒,双阙下见日月光。
长江如带绕山麓,五湖七泽皆陂塘。
蓬瀛海上浮拳石,举足可到虹可梁。
仙人为我启阊阖,鸾軿鹤驾纷翱翔。
从兹脱屣谢尘世,飘然拂袖凌苍苍。
在这首长诗中,王阳明全方位地吟唱了巍巍九华连山的风景及周围雄伟壮丽的景观,诗人的豪迈情怀也跃然纸上。诗中第十六句吟道“遂将童冠登崔嵬”,这一句与写下《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二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时的情形相同,王阳明应当是带着两三名年轻门人一同游览九华山的。
而当时王阳明的心境,要比孔子的门人曾点带着五六名冠者(青年)和六七名童子,浴于沂水,乘凉舞雩台,咏歌而归的脱俗境界更加优美。此外,王阳明在最后的六句中,精彩地吟唱了仙境的美好。
随后,王阳明又攀登了齐山(南直隶省池州府贵池县南,现在的安徽省境内),赋诗二首,为《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晚唐诗人杜牧曾经攀登此山,并吟诵诗歌。该山西侧有齐山湖。《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这两首诗读起来让人感觉王阳明似乎都成了隐者。
而在《贾胡行》一诗中,王阳明引用西域商人贾胡因吝惜其明珠,剜开身体将明珠藏于体内而死之事,表明追求名利的行为无异于剜体藏珠。王阳明坚决反对为身外之物而消耗身心的行为。
此外,在《送邵文实方伯致仕》一诗里,王阳明阐述了希望能够尽快致仕,挣脱功名富贵的束缚,逍遥生活于自然之中的愿望。(以上诗文皆出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忧民疾苦
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王阳明回到了南昌。然而,从正德十四年(1519)的三月到七月间,江西一直没有降过雨,田里的禾苗全部枯死,再加上宸濠之乱的爆发,所以一部分民众也趁机作乱。王阳明尽心尽力想让百姓的生活安定下来,计划恳请朝廷赐下恩惠。
然而,王阳明看到的是官吏不断前来督促租税。在三月二十五日的奏折里,王阳明讲述了百姓的疾苦,强烈要求免除租税,呈上了《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弭灾变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
宽恤之虚文,不若蠲租之实惠;赈济之难及,不若免租之易行。今不免租税,不息诛求,而徒曰“宽恤赈济”,是夺其口中之食,而曰:“吾将疗汝之饥。”
朱宸濠穷凶极恶、横征暴敛带来的影响,在江西省南昌府的南昌、新建两县表现得尤为严重。王阳明与巡按江西监察御史唐龙调查了实际情况,于五月十五日上奏了《计处地方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
在这篇奏折里,王阳明引用了《大学》的“财散则民聚”、《书经》的“守邦在众”、《周易》的“聚人曰财”等先哲名言,讲述国政的要谛在于民生的安定。王阳明将朱宸濠之前强占的民田变卖为银钱,代替百姓上缴租税,百姓的疾苦也稍稍减轻了一些。
与前一年的大旱不同,正德十五年由春至夏,江西省各地连降大雨,爆发了数十年不遇的洪水,公私住房被冲毁者众多,农田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百姓来说,这是继朱宸濠的横征暴敛、旱灾和武宗率军亲征南巡之后的又一大灾害。
因此,王阳明又在五月十五日同一天里,列举了自己的四大罪状:
一、宸濠之变,劳圣驾亲征,朝廷之政令阏隔,四方之困惫日深;
二、不能直言极谏以悟主听;
三、聚敛征索为计,而不知日积小民之怨;
四、上不能有裨于国,下不能有济于民,坐视困穷,沦胥以溺。
此外,王阳明说自己重病缠身,不堪重任,于是上交了自劾奏折《水灾自劾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之所以会上奏这样的自劾文,是因为武宗的车驾依旧停留在南京,王阳明希望能以水灾的事实令武宗醒悟,请武宗关心民生。
六月,王阳明前往赣州。同月十四日,自章口前往玉笥的火秀宫。十五日,宿于云储。十八日前往吉安,游青原山,和北宋诗人黄山谷的诗韵咏诗一首,篆刻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