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王阳明称病,于西湖湖畔的净慈寺静养,而武宗南巡的队伍已至淮扬。听闻皇帝身边佞臣众多,淮扬周边人心不安,王阳明打算立刻前往武宗的驻地,谏阻武宗御驾亲征。
但大学士杨一清为王阳明着想,阻止了他。
如前所述,由龙场释放,成为江西省庐陵县知县后,三十九岁的王阳明为朝觐而进京,曾与湛甘泉、黄绾一同探讨研学。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湛、黄二人为了将王阳明留在京师,曾与友人乔白岩一同请户部尚书杨一清出面谋划。正德六年(1511)一月,王阳明被提拔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虽是后话,但在此先暂且提一句,杨一清就是日后为王阳明之父龙山公写墓志铭之人。
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张永之后,王阳明上疏说希望能够致仕归乡。张永见到武宗后,奏明王阳明忠心耿耿,还请武宗切勿准许王阳明的致仕请求,因为江西贼匪虽大都已降伏,但民众情绪依旧不稳定,眼下之所以能够安宁无事,皆因王阳明所指挥的官军防备森严。因为不知贼匪何时会再起叛乱,武宗命王阳明兼任巡抚江西,由西湖启程返回南昌。回到南昌后,王阳明受到了军兵和百姓的热烈欢迎。
当王阳明返回南昌时,许泰、张忠等佞臣又向武宗上奏说“宁王余党尚多,臣等愿亲往南昌搜捕”。得到武宗的许可后,许泰、张忠等人率领北军约两万人,抢在王阳明之前到达了南昌。他们不断地挑起事端,想要激怒王阳明以图陷害之,但王阳明泰然自若,以礼相待,下令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的巡捕官恪尽职守。
不仅如此,王阳明还为随武宗南巡的北军着想,犒赏北军兵士,尽力安抚军心。某日在路上遇到北军出丧,王阳明询问了情况后,立即赐下棺柩,然后与众兵士一同奔丧。由此,北军兵士反而真心信服王阳明,尽思北归。
其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许泰、张忠等人想让王阳明在北军面前出丑,于是共同谋划,提出比试射箭。他们以为北方人擅长射箭,而王阳明出生于南方,想必其射箭功夫一定很糟糕。王阳明答应了他们的邀请,双手挽弓,飞箭离弦,三发三中。每见王阳明射出的箭正中靶心,在场参观的北军就拍手喝彩,许泰等人意识到北军已经全部信服王阳明,只得带着部下离开了。
上述内容是基于《年谱》的记录写成的。虽然《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一书的文体为小说,但因为其中的记述更为精彩,所以这里简要摘录一下。
某日,许泰、张忠、刘翚三人借演武之名,向王阳明发起挑战,要和王阳明比试射箭。因为三人三番五次地执拗邀请,王阳明无法谢绝,所以只好回答说:“某书生何敢与诸公较艺,诸公请先之。”
听了王阳明说的话,刘翚以为“王先生果不习射矣”,心中顿时意气风发。于是,许泰说:“吾等先射一回与老先生看,必要求老先生射一回赐教。”三个人一同站到了射箭场上。射箭场上黑压压的全是人头,北军、南军的兵士都睁大了眼睛盯着箭靶。
许泰等三人每人三箭,总共射了九箭,结果却令人遗憾。除了许泰的一箭射到了箭靶的上方,张忠的一箭射到了箭靶的角落上,其余的七箭全都偏离了箭靶。
究其原因,“一来是欺先生不善射,心满气骄了;二来立心要在千人百眼前逞能炫众”,所以“就有些患得患失之心,矜持反太过,一箭不中,便着了忙,所以中者少”。三人面红耳赤,但依旧逞强说:“咱们自从跟随圣驾,久不曾操弓执矢,手指便生疏了。必要求老先生射一回赐教。”不管王阳明如何推却,三人都不肯放过。三个人想,虽然自己搞砸了,但如果王阳明射得比自己还差的话,那么自己也就能挽回颜面了。
迫不得已,王阳明只好让中军官取来弓箭,对许泰等人说:“下官初学,休得见笑。”王阳明站到射箭场上,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搭弓引箭,嗖的一箭,正中靶心。在场的两军兵士尽皆拍手喝彩,响若万雷。许泰等人见状,心知无趣,说“是偶然幸中”。然而,其后的第二箭、第三箭也都射中了靶心。兵士们发出的欢呼声震动大地。北军兵士们赞道:“咱们北边倒没有恁般好箭。”许泰等人说:“是老先生久在军中,果然习熟。已见所长,不必射了。”于是无趣退场。
虽然《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并没有记载,但如前所述,年轻时候的王阳明曾经沉溺于“五溺”,即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与佛氏,直到三十五岁时,他才开始崇信儒教。因此,王阳明擅长射箭,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当时王阳明甚至已经达到了所谓无我无心的境界。
另外,“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这句描写,也展现了弓术的至高境界。前文中曾经提到过,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格尔曾在大正年间来到日本,一边执教东北大学,一边修习弓术和禅道。他在自己的演讲录《弓与禅》中写道,弓道大师阿波研造曾经教育他说:“弓不能靠腕力来拉,而要用心来拉。学的时候,一定要让肌肉彻底放松,松懈自己身上的气力才行。”而站在西欧理性主义立场上的他,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用心来拉弓”。也就是说,心中有了拉弓的想法,“想要去拉”的心的主体就是“我”,弓则是与“想要去拉”的我对立的。因此,如果希望做到“用心来拉弓”,就必须舍弃“我”,进入“无我”的境界。做到了“无我”,那么事物与“我”之间的对立就会消失,变得“物我一体”。
若想做到“无我”,那么就需要“无心”。一旦做到“无心”,弓和“我”就会融为一体,不再是由“我”来拉弓,而是由弓自己来拉弓,神技也就由此诞生了。王阳明之所以能够三发三中,或许是因为他达到了这种境界。
此外,《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还记录了此事引发的后事。比试过射箭之后,当天夜里,刘翚派出心腹,到北军中去打探兵卒们对此事的看法。兵卒们都说:“王都堂做人又好,武艺又精,咱们服侍这一位老爷,也好建功立业。”
第二天,刘翚对许泰、张忠说:“北军俱归附王守仁矣,奈何?”几个人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率领北军离开南昌。然而,这群恶棍在离开南昌之际,杀害了数百名附近的良民,说是朱宸濠的残党余孽,还将之当成自己的功劳。当时,武宗由淮扬抵达京口,暂且在杨一清的宅邸中逗留,许泰、张忠等人谒见武宗,谎称他们已经将残留在南昌的朱宸濠残党彻底肃清了。其后,武宗一行渡过长江,驻扎在南京。
身陷谗言佞辞
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许泰、张忠等佞臣在南京向武宗进谗言,说王阳明企图谋反。张永没有和他们一同进谗。武宗听闻后,便让许泰、张忠等人列举王阳明企图谋反的证据,许泰等人说道:“只需遣召之,他必不来。”
于是,武宗颁下圣旨,命王阳明立刻前来谒见。一直敬重王阳明的人品和其忠诚品质的张永,立刻将许泰、张忠等人的奸计告知了王阳明。王阳明得知后立即起程离开南昌,前赴武宗的行在所。许泰、张忠等人害怕自己向武宗进谗的事被人发现,于是在王阳明抵达芜湖时发出伪诏,令王阳明在芜湖待命。
在前往南京的途中,王阳明宿泊于曾给他留下深刻回忆的金山寺,作《泊金山寺》(《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二首。其中第二首:
醉入江风酒易醒,片帆西去雨冥冥。
天迴江汉留孤柱,地缺东南著此亭。
沙渚乱更新世态,峰峦不改旧时青。
舟人指点龙王庙,欲话前朝不忍听。
最后两句,王阳明吐露了自己忧郁憋屈的心情,说艄公指着祈雨用的祠堂,准备讲述一些前朝的故事,但王阳明想到自己的现状,不忍聆听。
当时王阳明受奸佞迫害,所处境地极为艰难,所以留下了不少寄情山水之间的诗。在《舟夜》(《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中,王阳明讲述宁王已然被擒,武宗的亲征军却依旧驻留南京,表达了自己为风云变幻的世事担忧的心情。王阳明吟道:
随处看山一叶舟,夜深霜月亦兼愁。
翠华此际游何地,画角中宵起戍楼。
甲马尚屯淮海北,旌旗初散楚江头。
洪涛滚滚乘风势,容易开帆不易收。
另外,王阳明又作了一首《舟中至日》的诗:
岁寒犹叹滞江滨,渐喜阳回大地春。
未有一丝添衮绣,谩提三尺净风尘。
丹心倍觉年来苦,白发从教镜里新。
若待完名始归隐,桃花笑杀武陵人。
在这首诗里,王阳明说宸濠之乱已然平定,百姓也渐渐迎来了否极泰来的时期。自己尽忠职守,平添了白发,天子的辅翼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功劳。虽然自己渴望能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一样,隐居于桃花源中,但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就为时已晚了。这首诗表明了王阳明既希望能够退隐,又满怀诚意,期待成为天子辅翼的复杂心情。
王阳明担忧宸濠之乱威胁到民众的生活,一直期盼能够救济穷苦百姓,让百姓生活得安稳富足。下述的《阻风》一诗(《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便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王阳明当时的内心。
冬江尽说风长北,偏我北来风便南。
未必天公真有意,却逢人事偶相参。
残农得暖堪登获,破屋多寒且曝檐。
果使困穷能稍济,不妨经月阻江潭。
诗文中说,自己因为不巧遇上南风而无法出船,但温暖的南风能激励农民,促进收割等农事,所以就算自己被南风阻挡一个月也无妨。整首诗表达了王阳明为疲惫不堪的农民们着想的心情。
此外,在以相同韵律答复伍汝真的诗《用韵答伍汝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中,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即便面对谗言与诽谤,依旧心如钢铁,不为世间的毁誉褒贬所动的决心。诗中又说静寂的山水才是自己的归处,毫无阴霾的青天白日才是自己的知己。
有人说,这个伍汝真其实就是在宸濠之乱中跟从王阳明,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吉安知府伍文定,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莫怪乡思日夜深,干戈衰病两相侵。
孤肠自信终如铁,众口从教尽铄金!
碧水丹山曾旧约,青天白日是知心。
茅茨岁晚饶风景,云满清溪雪满岑。
下面一首诗提到了两个人:屈原、杨朱。屈原蒙受谗言被迫离开朝廷,却依旧对楚王一片忠心,他苦恼地徘徊于洞庭湖、湘江之滨,最终抛弃尘世跳入汨罗江而死。王阳明觉得屈原怀报一颗忠诚之心投江,虽然可敬,但显得心胸过于狭窄。而对于站在歧路岔口,因不知该向南走还是该向北走而哭泣的杨朱,王阳明也觉得颇为可怜。因此,在诗文《过鞋山戏题》(《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中,王阳明吟道:
曾驾双虬渡海东,青鞋失脚堕天风。
经过已是千年后,踪迹依然一梦中。
屈子漫劳伤世隘,杨朱空自泣途穷。
正须坐我匡庐顶,濯足寒涛步晓空。
上述诗文中提到的鞋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府东南方,是一座耸立于鄱阳湖最北端湖面上的孤岛,因其形状与草鞋相似,故得名。相传,这座山是昔日仙人乘坐双头小龙飞过鄱阳湖时,不慎将草鞋遗落于此地而形成的。
与杨一清的交往
虽然王阳明被武宗身边的佞臣奸邪迫害,但武宗身边依然有像张永、杨一清这样能够理解王阳明且对王阳明伸出援手的人。王阳明曾对大学士杨一清表示过敬意,而杨一清也体察到了王阳明的隐退想法。
王阳明作《杨邃庵待隐园次韵诗五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杨一清有一座庭园,名为待隐园。王阳明造访待隐园,会见杨一清,彼此畅谈了一番。
杨一清所说的隐居,并非道士的真隐,而是随时准备迎接时机,为国家挺身而出的“大隐”。这样的“大隐”,也可以说是一种“儒隐”。在这五首诗中,王阳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对这种“大隐”境界的思慕之情。
“平难心仍在,扶颠力未衰。江湖兵甲满,吟罢有余思。”第三首诗的后半段尤其展现了王阳明当时的心境。平定时难的雄心依旧在,拯救国难的气力也未衰,渴望成为天子辅翼的王阳明对长江和鄱阳湖周边到处都是亲征军的现状表达了一番感慨。
在第四首诗中,王阳明将杨一清比作谢安,称赞他即便隐退,民众也必定会期待其展现才能。在第五首诗中,王阳明讲述自己在待隐园中与杨一清相会,彼此敞开心扉、畅谈不已的情景。诗中吟道:
芳园待公隐,屯世待公亭。
花竹深台榭,风尘暗甲兵。
一身良得计,四海未忘情。
语及艰难际,停杯泪欲倾。
如前所述,正德十四年十一月,王阳明在南昌百姓的欢迎声中返回了南昌城。返回途中,王阳明曾在鄱阳湖中的小孤山上作《登小孤书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一首。
“奇观江海讵为险?世情平地犹多艰。呜呼!世情平地犹多艰,回瞻北极双泪潺!”末尾的四句是说,山水虽险,却可以很轻易地登涉,而尘俗世间虽宛如平地,却困难多多。最后一句展现了王阳明对北极,也就是天子的忠诚之情。
十一月,王阳明回到南昌,随后迎来了正德十五年的正月。此时的王阳明,心中感慨万千。当时,他作《元日雾》《二日雨》和《三日风》(皆出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三首。《元日雾》一诗将武宗身边的佞臣比喻为浓雾,暗示佞臣们设计阻挠自己,表达了希望能够驱散云雾见青天的心境。诗中吟道:
元日昏昏雾塞空,出门咫尺误西东。
人多失足投坑堑,我亦停车泣路穷。
欲斩蚩尤开白日,还排阊阖拜重瞳。
小臣谩有澄清志,安得扶摇万里风!
诗文中的“蚩尤”,是传说中唤起大雾想要阻拦黄帝,却最终灭亡了的诸侯。在这里,王阳明将其比拟为君侧的佞臣,表达了希望能够斩杀蚩尤,驱散浓雾的愿望。而最后一句语出《庄子·逍遥游》篇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表达了希望能够扶摇而起,肃清君侧佞臣的意愿。
而在《二日雨》一诗中,王阳明则表达了自己对时世的忧虑之情。在《三日风》一诗中,王阳明叙述了自己为战乱平息后的百姓祈求安福的同时,又挂念亲征军士兵的思乡之情,希望他们能够以年饭和浊酒来慰藉自己的心。诗中这样写道:
一雾二雨三日风,田家卜岁疑凶丰。
我心惟愿兵甲解,天意岂必斯民穷!
虎旅归思怀旧土,銮舆消息望还宫。
春盘浊酒聊**,无使戚戚干吾衷。
简而言之,在这三首诗中,王阳明寄语于雾、风、雨,吐露了心中的忧世、清澄之情。
逃过佞臣一劫
许泰、张忠等佞臣向武宗进谗,说王阳明有谋反之志,让武宗将王阳明招至南京行在所。可是,佞臣们没有想到,王阳明果真按照武宗诏书中所说,起程前往南京。为了阻止王阳明前往南京面圣,许泰等人设计阻止王阳明,让王阳明在芜湖待命。
在此之前,许泰、张忠等人也曾发出伪诏,想将王阳明召至行在所。他们本打算发出伪诏,让王阳明前赴南京,然后再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来陷害王阳明。张永立刻派出幕士顺天、检校钱秉直找到王阳明,告知他实情,王阳明这才知道自己接到的是伪诏,所以未做出任何反应。与此同时,张永还请顺、钱二位将佞臣们的谗言和奸计告知王阳明。
王阳明在芜湖逗留了半个月,无奈之下,只得上了九华山,每日于草庵中静坐。不过武宗听从了杨一清的谏言。为了探明王阳明的真意,武宗派出人员打探王阳明的动静。他们打探清楚情况之后向武宗上奏说:“王守仁学道之人,若下诏召唤,必定前来。何谓企图谋反。”于是,武宗下令,让王阳明返回南昌。
先前王阳明因许泰、张忠等进谗而奉命前往南京,是正德十五年的正月,而出发的几天前,恰巧就是立春。立春之后,王阳明的境况便否极泰来。因此,王阳明作《立春二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在第一首诗中,王阳明为自己致仕不成而感慨万千,借用春秋时代的隐者老莱子七十岁高龄依旧身着五彩衣服,如婴儿般戏耍以宽慰老母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归省孝亲的愁苦心境。诗中吟道:“孤云渺渺亲庭远,长日斑衣羡老莱。”
而在第二首诗中,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他借用乘坐车驾巡游南方而忘记返回,最终导致治世变得纷乱的周昭王的故事,和每年大兴土木,流于奢侈,因而被匈奴夺走轮台,发出《轮台诏》安抚天下的汉武帝的故事,暗中向武宗进谏,说即便能刮起让百姓变得富足的东风,百姓也会因为武宗的出游而痛苦不堪。
在这首充满忧国之情的诗中,王阳明吟道:
天涯霜雪叹春迟,春到天涯思转悲。
破屋多时空杼轴,东风无力起疮痍。
周王车驾穷南服,汉将旌旗守北陲。
莫讶春盘断生菜,人间菜色正离仳。
当初,王阳明接到让自己前往南京行在所的诏书后立即出发,抵达上新河后,因佞臣向武宗进谗,王阳明无法谒见武宗。当时,王阳明半夜静坐,聆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说道:“以一身蒙谤,死即死耳,如老亲何?”接着他又对门人说道:“此时若有一孔可以窃父而逃,吾亦终身长往不悔矣。”由此可见,当时王阳明是抱定巨大决心的。
此外,当时武宗的宠臣江彬也欲不利于王阳明。王阳明看破了这一点,打算把江彬拖至武宗面前,说他图谋危害国家社稷,罪当处死。如此一来,天下人的愤怒也会稍稍有所缓解。但随后刑部拘捕了江彬,对其展开调查,如此也算是了结了一桩事情。
上述文字所言之事迹记录在《年谱》中,对此东正堂评价道:将江彬拖至武宗面前,控诉其罪,此举实在是无谋至极,杨一清坚决阻止是非常正确的。阳明先生虽不至想出此种轻率举动,但或其用意在于凭借此计威吓江彬,以挫其奸心。我等后学当洞察其间事情,以晓阳明先生心法之妙。
一月三十日,在返回南昌途中,王阳明再次前往庐山南麓的开先寺。当时,王阳明记录了宸濠之乱的始末,以及凭借皇威生擒朱宸濠的事迹,在该寺的读书台刻下如下文字: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宁藩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还救,大战鄱阳湖。丁巳,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嘉靖我邦国。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三《年谱二》)
不知当年亲手生擒朱宸濠,而不得不将功绩归于武宗,刻下这篇石刻的王阳明心境究竟如何。事实上,我们读完此文,便可清晰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