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剿灭横水、桶冈诸贼的过程中,邢太守(邢珣)是功绩最大的人之一。在后文将要讲述的宸濠之乱中,邢珣担任赣州府知府时,跟随王阳明参与平定叛乱。
正德十三年(1518),四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平定了三浰、九连山的贼寇之后,曾写下《桶冈和邢太守韵二首》,赠予邢珣。在第一首诗中,王阳明吟道:“处处山田尽入畲,可怜黎庶半无家。”
在为和平到来而感到欢欣喜悦的同时,王阳明也唱出了民众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悲伤。而在诗文的结句中,王阳明又写道:“尚恐兵锋或滥加。”他想告诫世人,切勿轻易发动战争。
而在第二首诗中,王阳明想说明的是此番战功乃皇威所致,而并非自己的战术部署,因此并不希望借此战功来赢得高官厚禄。诗曰:“戢乱兴师既有名,挥戈真已见风行。岂云薄劣能驱策?实仗皇威自震惊。烂额尚惭为上客,徙薪尤觉费经营。”
在其后的两句中,王阳明引用《汉书·霍光传》中的“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故事,表明自己所立下的战功,全都是事先为了自己四处奔走的兵部尚书王琼的功劳。这里所说的“上客”,指的或许是王阳明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锦衣卫荫子的资格。
正如前文所述,到了第二年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再次上疏,恳请辞退该封赏,但朝廷未予恩准。最后,王阳明写道:“主恩未报身多病,旋凯须还陇上耕。”王阳明称自己体弱多病,恳请朝廷准许自己解甲归田。
当时,朝廷并未准许王阳明的归乡之请。于是,王阳明便与两三名弟子一道前往名山景胜之地游览,想借此洗去尘俗之气。在他登上通天岩时,以《通天岩》(《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为题,吟诗一首: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诗中的“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之句,便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通天岩位于今赣州市西北十公里的太和山,三面绝壁环绕,周围有大小不一十几个石窟,分为“忘归岩”“观心岩(阳明小洞天)”“洞心岩(龙虎岩)”“翠微岩”和“通天岩”五大部分,总称为通天岩。
通天岩中有座名叫“通天寺”的寺院,四面的岩壁上布满了塑像和题刻,是一座艺术的宝库。通天寺矗立于岩前,山谷深幽,古树参天,景色秀丽,阵阵凉风穿过林间,是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避暑之地。据说,通天岩的名字,是由“山峰屏列,中有一窍,上可通天”(《赣州府志》)而来。
与此同时,王阳明还作有《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又次陈惟浚韵》《忘言岩(疑为忘归岩)次谦之韵》《圆明洞次谦之韵》《潮头岩次谦之韵》《坐忘言岩问二三子》等诗篇(皆收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这些诗文都展现了王阳明在平定诸贼之后的心境。
在《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一诗中,王阳明道出了心中对家乡的思慕之情,然而,“俯视氛寰成独慨,却怜人世尚多迷”这两句,表达了王阳明“不仅为兵氛犹未息而慨,亦为不明圣学之世堪忧”的心情。在这首诗的最后,“莫道仙家全脱俗,三更日出亦闻鸡”,表明王阳明虽然向往仙家之境,却不能彻底与俗世脱离关系,因为现世中也同样存有类似“半夜日出、公鸡打鸣”这样不可预知的可能。由此可见,王阳明在隐隐之中已经预料到了宸濠之乱的爆发。
据余重耀的《阳明弟子传纂》记载:一日,邹守益修《大学》《中庸》,见子思求学于曾子,子思在《大学》中先提出格致,而在《中庸》里却先提到慎独,于是产生了疑问。其后,正德十四年(1519),邹守益在虔州时向同门师友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回答是:“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独。《中庸》《大学》之旨一也。”
邹守益闻此言,豁然开朗,终于执贽师事王阳明。不久,宸濠之乱爆发,邹守益立刻赶赴王阳明所在的吉安府,倡举义兵。王阳明喜曰:“君臣师友,义在此举。”
游通天岩时,王阳明作《又次陈惟浚韵》一诗。
四山落木正秋声,独上高峰望眼明。树色遥连闽峤碧,江流不尽楚天清。云中想见双龙转,风外时传一笛横。莫遣新愁添白发,且呼明月醉沉觥。
这首诗描绘了这一诗境:“由通天岩四下望去,万里江山秋气清,不知何处传来阵阵笛声。美景如画,令人暂且忘却心中的忧愁,不如今夜一同月下小酌一番。”东正堂认为,“云中想见双龙转”一句,暗喻了王阳明对武宗整日沉溺于巡游之事的忧虑。(《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九《诗三》)
在通天岩,王阳明借其中的“忘言岩”的“忘言”之题,托语于《庄子》中的“混沌”,写下了能精辟展现其体认之学的诗篇。以下所载,就是这首题曰《忘言岩次谦之韵》的诗文:
意到已忘言,兴剧复忘饭。坐我此岩中,是谁凿混沌?尼父欲无言,达者窥其本。此道何古今?斯人去则远。空岩不见人,真成面墙立。岩深雨不到,云归花亦湿。
诗中“忘言”是指忘却言语,丢掉词汇,无法找到合适的文字表述之意。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王阳明在前诗中所表达的“意到已忘言”之心。
《庄子·应帝王》记述了有关混沌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故事的寓意是即便以英敏之知来分析混沌,也不可查知其本体。在这里,王阳明提出了“是谁凿混沌”的问题。
简而言之,王阳明在诗中提出“忘言”“无言”的教谕,质问凿混沌者何人,其用意便是在阐述:“道”是无法靠朱子学者所说的知性穷理到达的,而应该去“体认自得”。自不必说,这种体认,与遵从超越主义的老、庄所提出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这些言辞,可以看作在暗中批判主知主义的朱子学格物穷理之说。
在忘言岩,除了前边记录的诗文之外,王阳明还作有《坐忘言岩问二三子》一诗。这首诗描绘了王阳明与邹守益、陈惟浚等弟子在此地逗留数日时的心境,同时也表明他们逗留于此等风景如画的佳境中,并非贪恋美景,而是为了超脱俗尘以求道。王阳明在暗中指导门下弟子,探问那些跟随而来的人是否明白这一点。
此外,王阳明游圆明洞而作《圆明洞次谦之韵》,游潮头岩而作《潮头岩次谦之韵》,这些诗都阐述了王阳明倾慕神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