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平定南赣诸匪后,于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发布《告谕》(《王文成公全书》卷十六)以教化当地百姓。王阳明指示,南安、赣州两府要以“十家牌法”为单位,将此告谕文书派发给各户百姓。同时,当地官府可以选拔有识之士或素有威望之人协助官府教化百姓。

此告谕文指出,匪乱平定之后,应严防民风再次流于颓靡。同时,王阳明还详述了日常行事应遵照的具体规范:

吾民居丧不得用鼓乐。

为佛事,竭赀分帛,费财于无用之地,而俭于其亲之身,投之水火,亦独何心!

病者宜求医药,不得听信邪术,专事巫祷。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

亲戚随时相问,惟贵诚心实礼,不得徒师虚文,为送节等名目,奢靡相尚。

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王阳明下令,若有人违反这些规定,不仅要惩戒百姓,还要追究官员教化不利之罪。因此,此告谕文最后写道:“至于孝亲敬长、守身奉法、讲信修睦、息讼罢争之类,已尝屡有告示,恳切开谕。尔民其听吾诲尔,益敦毋怠!”

为有效教化民众,王阳明于同年告谕南赣下辖各县百姓,督促建立社学(地方官奉朝廷诏令在乡村设立的“教童蒙始学”的学校)。王阳明认为,端正民风应先从孩童抓起。

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创建社学。诏文写道:“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

朱元璋认为,各地乡村皆应建立学校,十五岁以下子弟必须送入社学读书。后来,清朝政府沿用了该项制度。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很多地方已经废除了社学。为了重振社学,王阳明投入了大量心血。他聘请名师,教授学童诗歌与礼仪。此后,很多孩童在街上遇见官员皆会合手施礼。当地百姓受此影响,人人礼让谦和,吟诵诗歌之声不绝于耳,社会风气大有改观。

正德十三年四月,王阳明特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简称《训蒙大意》,《传习录》中卷)赠予社学教师刘伯颂等人。文中,王阳明介绍了一套自己总结出来的儿童教育方法。

刘伯颂其人,生平不详。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先生认为,他并不是王阳明的弟子,很可能是来南赣向王阳明求教的一名学者。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总结出儿童教育应遵循的主旨,详细论述了初等教育的理论方法。此后,王阳明又作《教约》,对授课方法、辅导要领、课程安排等内容都做了详尽阐述。现将《训蒙大意》全文附上,以备读者研读。

《训蒙大意》的第一段写道: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从《训蒙大意》第一段文字可知,王阳明与其他儒者一样同为传统主义者,信奉先贤之言,并认为教育就是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即人伦纲常。王阳明认为,后世为师者多拘泥于记诵辞章,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人伦教育才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中之重。王阳明指出,很多沽名钓誉之辈凭借诗文来博取声名,如此功利式的教育令人十分担忧。

在这一段文字中,王阳明提出,歌诗、习礼、读书是授课的主要内容。其中,王阳明尤为重视歌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歌咏诗文为不合时宜之举。对此,王阳明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此种见解既狭隘又世俗,这些人并未深刻理解古代先贤的教育思想。王阳明极为重视歌诗、习礼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他甚至认为,此二事比读书更为重要。

《训蒙大意》的第二段写道: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由上文可知,王阳明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教育儿童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而应该遵从儿童喜爱嬉戏、害怕拘束的天性,通过鼓励、引导,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道德观念。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强制教育则好似“冰风冷雨”,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同时,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不能急于求成。在《训蒙大意》的首段中,王阳明提出“涵养”一词,我们应予以重视。“涵养”原意是指将米浸入水中,使其自然膨胀后再供人食用。王阳明认为歌诗、习礼、读书等事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儿童的“涵养”。对此,王阳明认为:

一、引导儿童背诗、唱歌,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跳跃、吟唱中排解内心的不快,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引导儿童学习礼仪,不仅能端正他们的仪表,还能增强体质。起坐行礼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并收到舒筋壮骨之效。

三、引导儿童读书,不仅能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心灵。并且,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能激发儿童的信心。

王阳明认为,以上三点均要以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如此才能使儿童慢慢建立起好学的习惯,不致产生逆反心理。不知不觉中,儿童的顽劣性情自然得到改善,儿童也逐步学会了基本的社会礼仪。最重要的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中和之道,这才是先贤们实施教育的真正目的。

王阳明提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陶冶情操。教育儿童应做到因势利导,使他们逐步掌握道德标准,遵从社会规范。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也就是说,诗歌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树立社会道德规范,音乐可以完善人们的修养。

后世有儒者认为提倡礼教会束缚人们的思想,但由孔子之言可知,礼是人性的,而不是非人性的。儒学认为,礼乐为教育之根本,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

总之,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的基本准则是顺应儿童的性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道德观念。

《训蒙大意》的第三段内容如下: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王阳明介绍了当时儿童教育的现状,其言辞虽略有夸张,但所述情况也确实存在。当时,儿童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灌输知识、提高智力,教育手段单一、严苛。对此,王阳明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此种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害怕上学、敬畏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谎话连篇,甚至道德观念也会被扭曲。

所以,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的最后一段写道:“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如上所述,王阳明对儿童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另外,王阳明在《教约》(《传习录》中卷)中还介绍了老师和学生应遵循的守则,即儿童教育的具体方针。首段这样写道: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名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由上文可知,老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核查学生对各项礼仪的掌握情况。《论语·学而篇》有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修养德性要比学知识更为重要。王阳明也认为,在儿童教育中融入道德修养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平和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在第二段中,王阳明介绍了教授学生朗诵诗歌的具体方法。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在第三段中,王阳明又介绍了教授学生礼仪的具体方法。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

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在第四段中,王阳明介绍了教授学生读书的方法。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资质来安排每日的学习量,宁可少些,也不要过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同时,王阳明还阐述了朗读在修养心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末尾一段对前三段内容进行了总结。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此段阐明了《教约》的主旨。王阳明认为,教师应每天检查儿童的操守品行。读书作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歌诗习礼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步入正道。

最后,王阳明还指出,如果想提高儿童教育的水平,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育儿童不可采取强制措施,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也是王阳明反复强调的。他认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